别让借调的基层干部”两头不靠”

“借调就像一场赌博,赢了迈向更高机关,输了只能从头再来。”一位曾长期被借调的基层干部向小组透露自己的心声。

借调,在上级机关看来,重点是“借”,借编制、借骨干、借力量,也可以近距离考察干部。而对基层干部来说,重点是“调”,意味着更高的平台、更大的舞台、更光明的前途。

但相当一段时间里,本级培养出来的基层骨干经常被上级机关借去熬夜加班,对被借调的单位和个人来说,仿佛“身体被掏空”,更让人无奈的是,最终能留在上级机关者凤毛麟角,借调干部只能叹一声:“借调借调,借而不调。”

image.png

借调可以看成是基层干部非常规的流动,本可以是一种多赢的局面。上级机关可以借助下级力量,完成一些突击任务,也可以通过压担子考验借调的基层干部;基层单位派干部去上级单位锻炼,不但是培养干部的有效方式,也利于上下级业务沟通。对于被借调的基层干部来说,无论最终是否留在上级机关,个人的能力素质、眼界见识等都有可能得到提升。但现实中,一些借调太过随意甚至常态化,令很多借调干部和基层单位苦不堪言。

很多借调的基层干部在借调前对上级机关心向往之,希望在更高平台上施展才华,经常是脏活累活一起干,甚至端茶倒水、收取快递这样的力气活都抢着干。经过一段时间的借调,不少人能力素质、思维视野都上了一个台阶,个别优秀者还会承担一些重大任务,但到了分发福利、领取津贴、年终评奖、晋级调职时,往往两头都不沾。一些长期借调的基层干部,忍受着两地分居、加班熬夜,时不时还要被“红头文件”清理回去几次,有的人回去后还发现,原单位的领导同事换了新人,自己也被边缘化了,“里外不是人”。

基层的岗位往往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借调人员不在岗,却占着编制,这部分工作要么也从别处借调人来干,或者就交给其他人兼顾负责。而且,上级机关都是掐尖,要的是能攻坚的精锐力量,这些最能干的被借调走,原单位很多重要工作就缺少了好手。而且借调不仅发生在行政机关之间,一些学校、医院、国企等单位同样有人员被借调的情况。有组员告诉小组,一位文笔不错的老师被县里一个单位借走,结果打了几年杂,编制没解决,评职称也耽误了。

借调是一种灵活的用人方式,如果用来考察选拔优秀干部或者突击完成重大任务,无可厚非。但在实践中,由于上级对下级,特别是一些强势部门,往往领导一个电话就能开口要人,有的为了应付检查,还将借调程序改头换面,成立一些临时小组或者办公室,“名正言顺”地借人。有的单位长期从基层借调人,甚至“临时的干活,在编的休养”。还有的为了出成绩,借调人员上来搞一些“亮点工程”、“面子工程”,反而滋生了不少形式主义,把本就缺人的基层折腾得够呛。

这些随意性借调、非必要借调,增加了基层负担,还可能借机安排“关系户”,滋生用人腐败。

借,要借得规矩,无论是上级因为重大任务想要借人,还是下级出于培养干部、加强沟通的需要想输送人,都应有一套规范程序,完善“能进能出”的机制。调,要调得干脆,不同级别的单位可以设定相对应的考察期,期满就应给借调人员一个说法,借调干部不是“临时工”,是留下还是回到原单位,不能“两头不靠”。

基层一根钉,上面千把锤。在更多强调将力量和资源向基层下沉的今天,如果还是要不断从基层借调人员才能完成本级工作,那一些机关单位应该反思一下,是否有的工作本身就没什么实际意义呢?

文/鹤鸣

来源:“学习小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