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根本的是要解决人对自然界的压力、干扰等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近日,由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和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调查发现的两栖动物新物种百山祖角蟾,作为浙江丽水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阶段性代表成果公布。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大自然生机盎然,展现着生物多样性之美。
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是地球经过数十亿年演化的结果,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新鲜空气、洁净饮水等都是各种生态系统的功劳。比如,湿地、森林每时每刻都在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一旦大幅减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人类可持续发展就会受到影响。生物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药物、工业原料等,我们的衣、食、住、行,没有一项能够脱离生物多样性。
令人忧虑的是,当今世界正面临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破坏的生态危机。联合国发布的一份评估报告显示,在全世界800万个物种中,有100万个正因人类活动而遭受灭绝威胁。栖息地减少、掠夺式捕杀利用、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因,人类活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威胁到其他物种”。
去年9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当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新冠肺炎疫情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是首先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我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国家各类规划和计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约1.18万个,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海域面积的4.1%,有效保护了约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65%的高等植物群落。我国珍稀濒危物种实现恢复性增长,大熊猫野生种群增至1864只,朱鹮野外种群和人工繁育种群总数超过4000只,德保苏铁、华盖木等近百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得到抢救性保护。2021年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始实行为期10年的禁捕政策。我国还宣布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庄严承诺,将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确定的目标作出更大努力和贡献。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根本的是要解决人对自然界的压力、干扰等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应加快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让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最严格的保护。应从根本上转变资源利用方式,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更加重视在资源利用过程中减少对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加快构筑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保护生物多样性,也离不开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袋;不采集、不购买、不食用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步行、骑行或乘公交绿色出行等等,这些举措对保护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都会有聚沙成塔的积极作用。
今年,我国将在昆明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同各方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战略,大会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让我们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筑牢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石,共建共享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寇江泽)
版式设计:张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