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黑龙江省富锦市万亩水稻公园开镰仪式现场。新华社发
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这是21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指导“三农”工作第十八个“一号文件”。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文件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对“三农”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三农”工作一如既往的重视,为“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擘画了清晰“施工图”。
中国是农业大国,有着悠久农耕历史和灿烂农耕文化。回顾党史、国史、民族史,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贯穿其中,始终是关乎党、国家、民族兴衰存亡的根本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战略部署推出一系列政策举措,粮食年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农民人均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多,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中国应对国内外各类风险挑战、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必须认识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一方面,筑牢粮食安全这一国家安全根基,才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有效防范抵御各类风险挑战,为确保国家大局稳定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将进一步促进城乡经济循环,释放乡村消费投资潜力,增强国内大循环活力。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世界经济下行影响,一度有3000多万农民工留乡或二次返乡,但中国社会大局依然保持稳定,农村发挥了重要的“蓄水池”和“稳定器”作用。正因如此,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
当前,中国工业化进入中后期,但农业尚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阶段,质量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种业自主创新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大豆、玉米的单产水平不到美国的60%,蔬菜国外品种种植面积占比达到13%,生猪繁殖的效率、饲料转化率和奶牛年产奶量等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8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村人口占比依然较高,城乡二元结构依然突出,农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还存在短板,不少农民收入在“平均数”以下。特别是一些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尽管已经“脱贫摘帽”,但发展基础和自我发展能力仍然不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依然艰巨。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既突出年度性、时效性,部署好了2021年目标任务,也突出战略性、方向性,明确“十四五”时期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举措,是中央为广大农民群众送去的一份牛年新春“政策大礼包”。比如,针对农产品的价格,特别是“菜篮子”产品的价格,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粮、棉、油、糖、肉等供给安全,还特别就老百姓关心的猪肉供应给予政策保障。针对种业“卡脖子”问题,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打好种业翻身仗做了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涉及到种质资源保护、育种科研攻关、种业市场管理等种业全链条各个环节。针对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提出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确定一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集中支持;同时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实行分层分类帮扶。为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农民收益,在强调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的基础上,提出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总而言之,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是要让农业更有奔头,农村更有看头,农民更有盼头。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但中国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定能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孟庆川)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点击“海外网评”,读懂中国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