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雪医生和巡逻队员在测试活动中转运受伤运动员。
滑雪医生在雪道上练习滑雪技术。
袁强在指挥室工作。
“别动我,你们不专业!”看到前来施援的医生,受伤的残疾人运动员态度坚决,不愿接受治疗。
这是今年2月,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相约北京”测试活动中出现的一幕。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场馆副医疗官、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袁强记忆犹新。
“一听就知道,这名运动员在国外参赛经验丰富,对医疗救援流程很了解,但是对我们还不够信任。”袁强回忆道,运动员当时出现了肩关节脱位,“对我们来说,这样的伤病‘手到擒来’。医生迅速成功复位,疼痛立马缓解,运动员见识了中国‘滑雪医生’的实力”。
从零开始 正式“成团”
位于延庆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场。作为冬奥项目中的“速度之王”,高山滑雪运动员从长度约3000米、落差近900米的赛道滑下时,最高速度可达140千米/时。风驰电掣极具观赏性,但也给医疗救援带来极大挑战。
在此之前,国内还没有一条符合奥运标准的高山滑雪赛道,专业的医疗保障更无从谈起。为此,北京冬奥组委等部门在2018年成立“中国冬奥滑雪医疗保障梦之队”。来自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十几家医院的40多名医护人员通过选拔考核,成为驰骋雪道的“滑雪医生”。
“刚进队时,我对高山滑雪没有什么了解,以为跟平时的休闲滑雪差不多。”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场馆副医疗官、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医师郭祁是“梦之队”的一员。队伍组建时,他作为代表到加拿大考察高山滑雪世界杯医疗保障,一下子“开了眼界”。“在加拿大,很多参与雪上急救的医生从小就会滑雪。高山滑雪赛道的滑行难度、极端条件下的救援和装备要求,跟休闲滑雪完全不一样。”郭祁说,尽管有滑雪基础,自己的心里仍然很忐忑。
与一般的滑雪赛道不同,高山滑雪赛道使用的是“冰状雪”,表面非常光滑,危险系数极高。据统计,在国际大赛上,参赛选手的受伤几率高达15%,赛场工作人员也是“高危人群”,这些都属于医疗保障的覆盖范围。
迎难而上,2018年雪季,中国滑雪医生正式“成团”。滑雪技能强化培训,是“滑雪医生”跨越的第一道难关。
根据国际雪联规定,在高山滑雪赛场,一旦运动员发生受伤事故,救援医生必须4分钟内赶到现场。“实际上,算上清空赛场等必要的流程,通常留给滑雪医生的时间只有不到1分钟。”袁强说,这对于医生的滑雪技能提出了极高要求。
从2018年开始,队员们每个雪季都要集中参加4次(周)滑雪培训。为了让滑雪技能“炉火纯青”,许多医生在繁忙的门诊和手术之后放弃休息,自费练习。
在“梦之队”中,担任领队的袁强是唯一一个“零基础”的队员。
“比赛时,我在指挥室中安排各站点滑雪医生的行动。虽然不用上雪道,但只有自己学会滑,才能更好地了解每个滑雪医生的水平和特点。”袁强说,学滑之初,他就给自己定下目标:用一年的时间超过一半队员。
一个雪季之后,袁强果然没有食言。团队医生的滑雪技术同样迅速提升,通过了国际雪联的专业考核,得到了各国专家的认可。
高强度的训练压力下,包括袁强在内的不少医生都受过伤。
“腰椎骨折、锁骨骨折、肋骨骨折、踝关节骨折、肩关节骨折……”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场馆医疗官、北京积水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梁学亚说,“虽然受了伤,可没有一个人退缩。大家都在微信里说,等伤好了再上战场,为国争光,这就是我们团队勇敢、拼搏的奉献精神。”
生命救治 随时出发
作为滑雪医生,会滑雪、能治疗还远远不够。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场馆副医疗官、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主任医师李庭说,“滑雪医生就像在大海里游泳,还要把溺水者从海里捞出来,在低温的环境下进行包扎、止血、插管等急救措施”。
比赛时,赛道上的温度可能低至零下二三十摄氏度,地势复杂、风向多变。在高山赛道和低温条件下穿着雪板去救援,对再优秀的医生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
高山滑雪医疗保障团队的医护人员来自麻醉、骨科、脑外、胸外等诸多科室。郭祁说,针对赛场上可能出现的受伤情景,团队不知进行了多少次“桌面推演”。在缺乏既往经验的情况下,各个专业的医生集思广益,通过频繁的推演和实战测试,编写出可供参考的高山滑雪救援技术手册。
在1个月前的测试活动中,一名运动员在比赛中意外摔倒“挂网”。前来救援的滑雪医生脱下雪板救援时,也因赛道陡峭和体力不支连连打滑。发现问题后,所有的滑雪医生第二天全都主动来到赛道,在最陡的地方练习穿脱雪板和挂网救援。
“命令一到,大家马上穿好雪服、背上急救包、拿着雪板,不用几分钟就坐缆车上去了。这些医生平时在工作单位里都是骨干,到了赛场上也是生龙活虎,具备极强的学习能力。”梁学亚说。
据梁学亚介绍,高山滑雪赛场的医疗保障是一个立体体系。按照比赛要求,在高山滑雪赛道上,每隔三四百米应设立一个赛道医疗站(FOP),并配备2名滑雪医生和4名巡逻队员。运动员一旦受伤,滑雪医生和巡逻队员要就近及时救治,给予初级生命支持后迅速转运。
除了赛道医疗站外,赛场上还设有运动员医疗站。受伤运动员转移至此后,由站点医生进一步治疗。此外,赛场还配备救护车和救援直升机,及时将伤员转运至定点医院。在测试活动和比赛中,整个救援系统的精准配合和顺利运行非常重要。
李庭便是一名忙碌在运动员医疗站的医生。“我所做的工作是‘高级的生命支持’,在赛道救援的基础上,帮助伤员平稳生命体征,并判断是否通过救护车或直升机转运。”
反复的培训和演练,让李庭和同事的工作做到了极致——进门时担架几个人抬、如何倒手?什么情况下用药和输液?120急救车停在哪里合适?——一切都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救援,保障运动员的生命安全。
安全护航 期待亮相
在冬奥会赛场,医疗保障的工夫往往在镜头和公众的关注之外。可一旦运动员在赛场上出现伤情,医生的救援过程便可能出现在转播镜头当中,接受全世界的检验。
“到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时,高山滑雪场馆有100余人的医疗保障团队。我们会以最快的速度、最好治疗方案、最佳的保护措施,为安全办赛保驾护航。”梁学亚说。
根据北京冬奥会的赛程安排,高山滑雪赛事将于明年2月6日开始。这意味着,提前进驻赛场的医生们,注定要在赛场上过春节了。
“大家基本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虽然到时不能跟家人团聚,但我们彼此包容、互相鼓励,这段经历一定会成为人生中的一大财富。”梁学亚说。
“咱们不但要达到国际水平,还要引领国际水平!”李庭说,这是中国滑雪医生第一次亮相,但标准和要求一定是最高的。
袁强清楚地记得,团队成员耐心与受伤的残疾人运动员沟通后,迅速对其进行了高水平治疗。国家队和国家残奥队的教练和队员看到医疗站里充足的药品和专业的设备,也竖起了大拇指。
“测试活动结束后,我们到医疗站里搬运设备时,遇到了还在训练的国家队和国家残奥队。他们很不舍地说:‘你们撤了,谁给我们保障呢?’”袁强说,队员的依赖,让大家更有信心了。(记者 刘 峣)
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3月31日 第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