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脱贫摘帽后,四川着力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让群众的好日子更加坚实;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水平。多措并举、接续奋斗,四川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那125平方米新房是享受易地搬迁政策修建的,花了不到1万块钱。”从山上搬下来,告别了土房子,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大槽乡大槽村7组村民保期莫日歪对未来充满信心。
住上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大槽乡为了带动群众持续增收,计划种植700亩冬桃。勤劳的保期莫日歪也跟着忙碌起来,请了20多个帮手,4天半,把自家10多亩地种上2000多棵冬桃苗。今年有的开花,有的坐果。“我相信依靠自己的双手能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保期莫日歪说。
去年11月17日,四川省政府发布通知,批准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喜德县、越西县、美姑县7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经过8年持续攻坚克难,四川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150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民生工程、发展机遇,坚持目标标准,落实精准方略,下足‘绣花功夫’,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四川省委主要领导表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接续奋斗,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从基本温饱到全面小康
日子好起来了
刚下过小雨的丹棱县张场镇廖店村空气清新,青山环绕。干净整洁的村道两旁花草掩映,茶树、李子树、橘橙树布满山间。
离村口不远,是一个花卉苗圃培育基地。“这个基地由我们村集体采取‘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成立,主要承接本村和周边村庄、乡镇的花草供应和道路绿植建设。”廖店村党总支副书记刘斌向记者介绍,现在村里已打造了绿化景观,下一步将借力村内已发展产业,打造集采摘、观光于一体的农耕文化体验园,走农旅融合之路,进一步增加产业附加值,激活乡村振兴发展活力。
正在基地里忙碌的何坤兰是一名已脱贫户。在参加了全村组织的绿植栽种培训后,如今的她不仅是该苗圃基地的工人,也是村集体公司的股东之一。“工资一天80元,年底还能参与公司分红,这日子是越过越有奔头。”何坤兰说。
2020年,四川省贫困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9480元,是2013年底的3.46倍,实现吃穿不愁、稳定增收,生活品质大幅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满怀信心朝着富裕生活迈进。
“‘十三五’期间,全省实现易地扶贫搬迁人口136.05万人,完成农村危房改造62.21万户,让353.78万脱贫群众住上了通电通水、安全敞亮的‘安心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梦想终于成真。”四川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扶贫开发局党组书记降初说,全省基本构建起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
今年5岁的耍惹牟子声音清脆,围着正在准备晚餐的母亲,字正腔圆地向她展示新学的普通话儿歌。两年前,在进入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民建镇永乐村幼儿园时,耍惹牟子还不会讲普通话。
四川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让民族地区的儿童不输在起跑线上。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全面实行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9+3”免费职业教育。教育扶贫新改扩建校舍3133万平方米,开办“一村一幼”幼教点4888个,“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惠及42.98万学龄前儿童。
从大山阻隔到内联外畅
短板补起来了
汉源县永利彝族乡古路村位于大渡河大峡谷的绝壁之上,与世隔绝。2003年,村民们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了一条长约5公里、落差超过600米的“Z”字形山路,打通了与外界的联系。
2016年,当地政府投入了2000多万元,开始修建一条集客货运输、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索道。今年47岁的村民李学民一直在经营山路上的运输生意。2018年索道建成通车后,他从帮村民运输生活用品到帮游客运输行李,提供特色旅游服务,收入也翻了好几倍。
村里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旅游接待更加规范,来古路村的游客越来越多。村民申绍华一家是在古路村最先开起农家乐的。今年清明小长假,他家靠着农家乐生意就赚了1万多块钱。他还叫回了在外打工的儿子一家帮忙,收购村里的特产,线上线下同时售卖。古路村有了致富路,当地依托山区特色,抓住旅游开发机遇。2018年,索道通车后,古路村也实现脱贫。2020年,全村接待游客3万多人,实现旅游纯收入80多万元。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曾因交通而困,如今也因交通而变。在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是最大的短板。要想富,先修路。四川大力开展交通扶贫,全省新增16个贫困县通高速。建成溜索改桥77座,新改建农村公路19万公里,新增346个乡镇和1.65万个建制村通硬化路,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目前,四川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29.1万公里。
“条条致富路,帮助贫困地区实现内联外畅,让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夯实。”省扶贫开发局副局长唐义说,四川还建起了一大批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项目,农村供电可靠率达99.7%,饮水安全、光纤、4G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
从产业匮乏到百业竞兴
发展快起来了
“今年,我家栽了1.1亩辣椒。我在村上的辣椒基地上班每天挣50元,一个月能挣1000元左右,加上流转土地等其他收入,一年能挣1.2万元。”提起每年的收入,童家镇天星寨村脱贫户杨启英喜笑颜开。
在大竹县,像童家镇这样依靠扶贫产业实现增收目标的乡镇还有很多。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提升后续发展能力,县里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持续以种养结合、以短养长模式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县里还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等方式与群众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全力确保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在脱贫之后能够持续稳定增收致富。
2020年,大竹县苎麻、糯稻、香椿、白茶、中药材以及特色蔬果等种植面积达71.5万亩。335户易地扶贫搬迁户通过流转土地633.9亩,实现收益25.3万元。319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利用土地资源、小额信贷资金等入股企业和专合组织等,实现收益21.12万元。
大竹县还着力优先匹配涉农项目资金,支持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创新经营模式,拓宽增收渠道。今年以来,全县通过电商、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助力电商销售香椿近30万单、优质柑橘150万公斤,销售各类农产品实现收入近1亿元。
既要种得出,还要卖得好。四川建立扶贫产品销售体系,创立“四川扶贫”公益品牌,让全省许多地区特色扶贫产品成为“网红”商品。去年,在广东开展的“金秋购物助力脱贫·四川扶贫产品展销周”活动和四川省内举办的“消费扶贫月”活动成果显著。今年又举办了第二届“四川扶贫”公益品牌新春年货大集展销活动,销售扶贫产品3.8亿元。
四川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行“一村一品”,扩大种养规模、提升产品品质、做长产业链条,发展动能日益强劲。现在每个已脱贫县都建有现代农业园区、每个已脱贫村都有集体经济。农业产业扶贫项目累计落地1.9万多个,共推出优质农产品品牌149个、区域公共品牌12个,有力助推了脱贫地区加快发展。
近年来,四川抓住机遇,广泛汇聚各方帮扶力量,全力推进产业扶贫行动。以往的贫困地区实现从产业匮乏到百业竞兴的转变,“造血”功能显著增强,为各地脱贫摘帽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
《 人民日报 》( 2021年04月22日 第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