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非遗文化进校园,北师大非遗传习坊落户珠海

4月17日,北京师范大学非遗传习坊落成典礼暨呼伦贝尔“非遗进校园”开幕式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举行。

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珠海市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家部委、省(自治区)市相关领导,各级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及相关人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等二百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传习坊集传习、小型藏馆、展览、展演等功能于一体,建筑面积1221.3平方米,主要用于开展非遗实践教学、非遗实践培训、非遗实践研讨、非遗实践创新等活动,同时带动校园文化建设。传习坊还对其他高校、中小学学生开放,作为非遗教育的第二课堂,力争将传习坊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非遗教育高地。

呼伦贝尔“非遗进校园”是传习坊承办的首场活动。活动以传习坊、校园蒙古包为主要场地,历时5天,邀请了60余位呼伦贝尔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展演者,开展17项非遗项目活态传承、展览展示和互动体验。

活动中非遗传承人传习制作“鄂温克族太阳花”与“达斡尔族哈尼卡”;展示鄂伦春族桦树皮、蒙古族银器的制作等技艺;表演呼麦、长调民歌、马头琴、四胡、巴尔虎搏克(摔跤)与巴尔虎通克(射箭)等;还有主题为“多彩非遗·辽阔草原”的摄影图片展。在参观过程中,众人近距离欣赏、体验非遗艺术作品,充分领略北国大草原游牧民族的非遗文化魅力。

“非遗进校园活动”让非遗走进高校、走进课堂、走进同学们的生活中,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福州对北师大的非遗研究工作表示肯定。他认为,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倡导形态研究,要把握非遗的发展规律,理论和实践要齐驱并驾。非遗保护与研究的工作必须要进行规范化、科学化和理论化,才是长久之策。要以全新的眼光去看待非遗学科化,而不是将之看作具体事项。非遗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突破传统学科的桎梏,多学科交叉研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非遗传习坊的建成和对外开放,为珠海市非遗人才培养、非遗传承培训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和平台。北师大传习坊的落成预示着学校非遗研究和实践教学已经迈向研学并进、双轮驱动的新阶段。

传习坊对粤港澳大湾区及珠海市的文化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北师大立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发展需求,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依托,配合“一体两翼”的办学格局,结合高精尖学科建设,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发展,高度配合地方政府,力求把珠海打造为全国一流的非遗展示交流的重要窗口,通过辐射效应和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粤港澳大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图片来源: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