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评: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中国言出必行

4月22日晚,应美国总统拜登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4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宣示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目标和行动,引发国际舆论高度关注。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表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呼吁开展国际合作以减少全球碳排放量。新加坡《海峡时报》指出,习近平主席重申了减少碳排放的承诺。路透社在标题中写到,“中国表示气候不应作为地缘政治斗争的筹码”。美国《华尔街日报》在4月22日的报道中称,中国将在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努力中发挥巨大作用。

全球环境治理中的中国声音,极大提振国际社会信心。近年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2019年,非洲南部遭遇南半球有史以来破坏力最大的热带气旋,共导致成千上万人伤亡或无家可归。2021年初,美国南部多地连日来遭遇罕见低温和暴雪,得克萨斯州进入重大灾难状态。世界气象组织最新发布数据显示,2011—2020年是工业革命以来最热的10年,而这其中最热的一年是2020年。如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相互交织,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和现实威胁。世界各国更需摒弃意识形态偏见和地缘政治思维,持续落实《巴黎协定》,促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汇聚可持续发展合力。

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以实际行动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而不懈努力。在顶层设计上,中国将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在具体行动上,从率先签署《巴黎协定》到2020年宣布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一直用实际行动推动全球绿色发展。在实际效果上,2012年以来,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24.4%,相当于减少能源消费12.7亿吨标准煤。国际能源机构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8年,中国工业碳排放强度下降近50%,耗时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当前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中后期,需要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高耗能原材料产业的比重较高,对未来经济增速仍有较高预期,能源总需求一定时期内还会持续增长。而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发达国家有60年到70年的过渡期,而中国只有30年时间。这意味着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中国提出的目标也远远超出了《巴黎协定》中关于“2℃温控目标”下全球2065—207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的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最大决心,将对全球气候治理起到关键性推动作用。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国言必行、行必果。当前,中国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正在制定碳达峰行动计划,广泛深入开展碳达峰行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峰。中国将严控煤电项目,“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此外,中国已决定接受《〈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加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还将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中国有信心百分之百落实应对气候变化承诺,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多边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要贡献。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都有责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面向未来,世界各国强化自身行动,深化伙伴关系,提升合作水平,在实现全球碳中和新征程中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就能把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留给子孙后代。(孟庆川)

海外网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