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这里打卡(12)】幸福生活“铿铿”而来

1950年6月21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头版。

一列动车组列车运行在鲜花掩映的成渝高铁上,勾勒出一幅绮丽的画卷。曹宁摄

1950年6月的一天上午,正在二野军政大学出操的孙贻荪突然接到通知,去西南军区操场开会。到了才知道,那是成渝铁路开工典礼,自己被编入西南军区军工筑路第一纵队直属二团。同年6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消息《成渝铁路正式开工》。

89岁的孙贻荪,是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内江工务段退休职工。聊起往事,他对记者说:“你晓不晓得,为啥子非要修这条铁路?那个时候,西南老百姓对火车渴望哟!”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百废待兴。西南解放不久,社会环境比较复杂。在那样的条件下兴修铁路,艰难无法想象。

“开工第4天,部队在重庆九龙坡泥壁沱架线。正要吃饭,一个老乡忙慌慌跑来喊‘山那边来了一群土匪,有100多号人!’部队紧急集合,迎面痛击土匪。”孙贻荪说,筑路大军是一手拿枪一手拿镐修铁路的。

没过多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部队陆续撤离工地,奔赴前线。大量开方、填方、架桥和凿隧的人力缺口谁来补?这时,当地百姓争相报名,10万民工自此成为筑路大军的主力。

就这样,清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做了40年无果而终的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仅用了两年,一条成渝铁路把地图上的虚线变成实线!

内江市梅山公园绿树成荫,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堂和纪念碑坐落于此,诉说着老一辈筑路人的艰辛与荣光。“睡帐篷、吃南瓜,很多时候,要在悬崖绝壁上作业,民工们携带的只有锄头、扁担、箩筐等工具,十分简陋。”讲解员刘艺说。

记者遇见曾担任炮工的周孝武。89岁的周老精神矍铄:“那会儿是土制炸药,经常碰到点了火却不爆炸的情况,我们就得去检查。”修建寿溪河大桥期间,他就赶上了“瞎炮”,“把我震起来5公尺高!如果药再多点,我有可能去见马克思了。”

“不怕山高石头多,碰到英雄变平坡!”10万筑路大军和当地百姓,用英雄气概和奉献精神,把这条铁路一点一点变长。缺枕木,小伙子拿出做婚床的木料,老人捐献做寿棺的木材;没钢轨,重庆101钢铁厂加班加点轧出钢轨;少钢梁,就地取材用石头砌桥;火车头进不来,运到码头用绳索绞上来……

开通时间临近,人们的目光落在沱江大桥上,这是运输器材的必经之地。大桥越早建成,铁路越早修通。周边老人走不动的,就让子孙背来看桥,他们是代表上一辈人来的,嘴里念叨着:“等桥架好,火车就能来喽!”

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全线通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自主建成的第一条铁路。沿线各站,彩旗招展,人山人海。“人民政府爱人民呀!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当天的歌声欢呼声响彻云霄。

61年后,重庆姑娘罗希雅经过选拔成为成渝线上的一名动车列车员。现在,每天近100对动车组往返于成渝之间,成渝高铁实现两城间1小时通达,成渝双城经济圈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更多憧憬。罗希雅也已成为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客运段成渝高铁的列车长,她常望着绵延而去的铁轨,回味小时候奶奶讲的那些故事。

“奶奶当时是重庆钢铁厂的工人,轧钢、铺路基是她的工作。每次奶奶讲那段经历,都掩不住成就感和自豪感!”罗希雅说,“以后我也会把这段历史讲给我的孩子。”

沱江大桥的钢梁已锈迹斑驳,却仍坚固如初,就像老一代筑路人磨不灭的意志。周孝武老人的话在记者耳畔再次响起:“历史不能忘,筑路精神不能丢,你们年轻人要把这种精神延续下去哟!”火车鸣笛声由远及近,一节节车厢从身旁“铿铿”驶过,接力似地奔向前方。(记者 史志鹏)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5月08日   第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