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二〇二〇年广东省侨联等单位组织的海外华商南粤行活动合影。
受访者供图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前景越发清晰。粤港澳三地融合发展成为必然,这也势必推动大湾区文化深入交流;同样,三地文化融通也会进一步推进大湾区发展、促进大湾区融合。
三地华侨华人也在积极为促进粤港澳文化交流做出自己的努力。
同气连枝 相互交融
粤港澳三地文化同源,都属于岭南文化,都有大批海外华侨华人,在文化交流上有着天然的亲近性,但是目前三地在文化交流上还存在着更进一步的空间。
美国美东华人社团联合总会主席、华星艺术团团长梁冠军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建议目前大湾区的文化交流可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一、如何引导和加强大湾区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二、如何通过‘人文湾区’的建造,加强大湾区文化身份的认同;三、如何创建一个行之有效的文化交流平台,以利于大湾区大学生的沟通交流。”
华侨大学学生处副处长蔡立强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介绍了该校近年来多次组织的文化考察活动。比如在“重走海丝路,共享中国梦”活动中,港澳学生分别参观了南海神庙、黄埔军校旧址、广州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沙面、锦纶会馆、黄埔古巷等地。香港学生宋嘉文称,“4天的考察学习让我感受到祖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大湾区拥有众多相通的华侨华人文化元素,对于未来大湾区的文化融合发展,暨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员张应龙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过去,港澳地区将一些文化元素传播到广东乃至大陆,尤其是在音乐、影视方面。目前,大陆对于港澳地区的文化影响正逐渐增强。未来,大陆对于港澳地区将有更强的文化辐射,各方将在多个层面相互交融。”
华侨华人 贡献力量
梁冠军表示:“相较于中国其他地区而言,华侨华人对于广州,有着更特殊的意义。在海外6000万人的华侨华人中,有3000万人来自广东。华侨华人文化能增强认同和促进交流,是一个重要融合点。”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文化是重要软实力,未来三地华侨华人应继续致力于树立起‘我们都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建设者和发展者’的思想理念,这也是大湾区建设中应有的文化共识和基本的价值认同。”梁冠军说。
张应龙指出:“华侨华人群体要在特定的领域、特定的事物上构筑文化交流的媒介,第一是粤剧,第二是粤菜,第三是舞狮,第四是功夫。”
近年来,广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欧凯明每年都会到大湾区各地演出,并走进澳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戏曲艺术讲座。“促进大湾区青年交流,唤起年轻一代的情感认同,要发挥好粤剧曲艺在文化交融中的纽带作用,扩大岭南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的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信息服务总站,从5月1日开始,对外开放“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首批主题游径展”。展览主要包括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游径、华侨华人文化遗产游径、古驿道文化遗产游径、海防史迹文化遗产游径五大主题。展示了粤港澳三地文化交融和岭南文化特质,将大湾区人民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串联在一起。
张应龙说:“目前来说,我们需要搭建一个平台,使得粤港澳三地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通畅,消除一些不必要的隔阂,多点发力,多渠道融通,让粤港澳文化既能互通,又要保证各自地区独有的特色。”
新的起点 新的追求
关于华侨华人群体如何为大湾区的文化交流工作做出新的贡献,梁冠军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作为连接中国和世界各地桥梁的华侨华人,在大湾区文化交流深度融合事业中,侨胞大有可为。我非常愿意与各级侨务部门通力合作,使得广大海外华侨华人在粤港澳大湾区能够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人才、技术、经贸洽谈与合作,助力“十四五”期间大湾区各类文化交流、人才引进等工作,实现互利共赢。”
2019年,首届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在广州市举行,大会由广东省政府和国务院侨办联合主办,是广东省推进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第二届大会将移师江门市。
“目前,我们正积极筹办第二届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争取将之打造成为全球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商贸合作平台,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湾区故事、江门故事。”广东省江门市市长吴晓晖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2020年10月-11月,江门市还开展了以“人文湾区 魅力侨都”为主题的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活动月,共推出了19项涵盖侨务、文化、旅游等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活动,包括举办任溶溶童书节、“少年中国说”系列活动、江门五邑籍华侨华人爱国故事绘本专题展系列活动等。
深圳大学城管理办公室主任刘颖曾发表论文,认为大湾区文化交流的可行性路径是:“首先要以文化根脉为基础开展文化交流;其次要以法定性联盟机制为平台培养行业习惯定势,确保文化态势健康;再次要以创新为原则探索制定适合的服务制度,提供文化制度保障;最后要以特色发展为导向促进资源共享,锤炼人文湾区魅力。”(杨宁 孙亮)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5月10日 第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