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紫蓬镇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在居民家中进行人口登记。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数据显示,中国总人口为141178万人,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中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此次人口普查摸清了中国人口“家底”,对准确把握人口发展新情况新特征新趋势、推动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人口状况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总量增速放缓、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劳动年龄人口逐年缓慢减少,一些西方媒体频频炒作“中国人口红利消失”“人口断崖式下跌”等论调。英国《金融时报》4月27日刊文声称,“中国即将公布自1949年以来的首次人口下降”。
然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让所谓“中国人口危机”的论调不攻自破。
首先,中国人口红利依然存在。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出生人口规模收紧、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是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充分发挥富且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积极融入国际分工,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如今,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国出现劳动年龄人口和育龄妇女规模下降、人口增速放缓等现象符合人口自身发展趋势,也符合人口与经济社会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已经消失。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口总量增速放缓,但仍然保持平稳增长。与2010年相比,中国16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4000多万人,但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仍有8.8亿人,劳动力人口资源依然充沛。当前,中国人口平均年龄38.8岁,与美国人口平均年龄相当,依然年富力强,这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其次,中国人口仍将保持惯性增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改善,人民群众健康条件明显改善,中国年度死亡人口一直少于出生人口,人口总量保持了增长的态势。这些人口增长的积极因素还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发挥作用。中国人口基数大,目前育龄妇女还有3亿多人,每年能够保持1000多万的出生人口规模。与此同时,随着“单独二孩”“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出生人口数量呈现快速回升,少儿人口数量和比重上升。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0-14岁少儿人口数量达到了25338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3092万人,比重上升了1.35个百分点。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人口总量会持续保持在14亿人以上,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依然蕴含巨大潜力。
最后,中国人才红利正在加快释放。按照经济增长规律来看,单纯以大量使用廉价、低技能劳动力为基础的相对优势推动一国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从英国、德国到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无不是依靠现代技术、人力资源开发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跃升。当前,中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需要中国发挥人口资源的优势,加快释放人才红利,支持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08年提高至9.91年。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9.67年提高至10.75年,文盲率从2010年的4.08%下降为2.67%。中国人口素质的提高,推动人口红利逐步向人才红利转变,不仅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推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也有利于对冲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推动人口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人口问题始终是中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面向未来,中国充分把握人口新变化、新特征,持续关注人口增长变化情况,积极应对人口发展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挑战,不断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海外网评论员)
海外网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