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阵,王贵满可让大家伙不满了。
这位吉林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居然到处“忽悠”大伙儿,地不要铲、不用耥,把秸秆留地里,催着大家“种埋汰地”。
庄稼人们不干了,“那不是懒汉种地吗?”
谁也说不过王贵满。对黑土地每一种类型,他都如数家珍。从清代末年开垦讲起,从全球各地黑土地保护讲起。他还请了一长串专家,来自中科院、中国农大等好几十位,齐聚梨树县。专家们一来就找了块地,专门做试验,种埋汰地。
农民们等着看笑话呢。这225亩地,可是有名的“破皮黄”,黑土层大量流失,颜色越来越黄,越来越硬,越来越“瘦”,都不怎么打庄稼了。
王贵满和专家们的主意,首先是秸秆全覆盖耕作。在这个“黄金玉米带”,他们首先从玉米入手,采用宽窄行的种植模式:窄行两垄玉米间隔40厘米,宽行间隔80厘米,上面覆盖秸秆;第二年,80厘米的宽行中间取40厘米种植玉米,上年的窄行变宽行堆秸秆。在这个过程中,耕作次数减到最少,覆盖地表的秸秆有时间慢慢腐烂。
黑土地就此有了一层“被子”。第一年,产量就比传统种植提高三成。两年、三年……时间越久,观望的、看笑话的人就越少。有人拿手指往下一挖,发现下面潮湿、松软,甚至能挖出蚯蚓来。
光有秸秆还不行,秸秆都覆盖了,怎么播种、施肥呢?王贵满说,机器轰隆隆跑一圈,对黑土地就是“八级地震”,要尽量减少机器下地次数。进口的免耕播种机,一台就三五十万,王贵满和专家们一合计,决定搞中国的免耕播种机。经过一次次试验,他们研制了出来。这台机器,一次就能完成清理、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全过程。
就这样,以玉米秸秆覆盖、全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为核心的梨树模式成型,形成了粮食增产和黑土保护的叠加效应。
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明确表示:“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留给子孙后代。梨树模式值得总结和推广。”
王贵满他们,听完后充满了干劲,要继续把埋汰地种下去!(记者 刘少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5月13日 第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