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峰7900米雪坡上,暴风雪漫天席卷。年轻的向导突然发现,夏伯渝假肢上的螺丝钉掉了一颗。
“白雪皑皑的雪地里,一颗小小的白色螺丝钉,一般人很难看到。要不是及时发现,假肢很快就会松散脱落……”回忆起两年多前成功登顶珠峰的惊险场景,71岁无腿登山家夏伯渝最先想起的,却是那颗失而复得的螺丝钉。
那是夏伯渝人生中第五次“冲峰”。1975年,24岁的夏伯渝跟随中国登山队承担首次精确测量珠峰高度的任务。下撤过程中,由于将睡袋让给队友,夏伯渝双脚被冻坏死、被迫截肢。
“当带上假肢、第一次站立起来时,我决定还要去登山。”夏伯渝说。
山再高,高不过登山的人;路再险,挡不住勇敢的心。没有脚就不能登珠峰?夏伯渝不信命,也不信邪。一双假肢、一颗雄心,是他冲顶珠峰最重要的依托。
穿着假肢登山,难度超乎想象。由于没有踝关节,上山时只能靠假肢的“脚尖”走,很容易打滑摔跤;假肢没有感觉,只有传递到腰上才能做出反应……与普通登山者相比,同样的攀登距离,夏伯渝要花上两倍甚至更多的时间。
为此,夏伯渝几十年来坚持着日复一日的训练:从清晨5点开始,完成1个半小时的仰卧起坐、背飞、引体向上后,再去爬香山或是进行10公里的快速徒步,直到今天仍是如此。
失去双腿40余年间,夏伯渝曾4次攀登珠峰。雪崩、大地震、暴风雪……他屡屡与死神擦肩而过,也与珠峰遗憾错过。这几年,每次去登山前,他总是安慰家人“这是最后一次了”。终于,在第五次冲顶时,用夏伯渝自己的话来说,珠峰“接纳”了他。
征服珠峰,并不是“老人与山”故事的结尾。今年,夏伯渝重回珠峰保护区和珠峰大本营,身份却已不再是登山者。在那里,他与志愿者与一起收捡垃圾、宣传环保,鼓励更多人擦亮天路、保护珠峰。
“几年前登珠峰的时候,我就发现沿途有一些垃圾。珠峰永远在那里,攀登的人也会越来越多。我们不能为后来人留下‘垃圾山’,要为登山者创造干净的环境。”夏伯渝说。
每次到拉萨,夏伯渝也会去博物馆看看自己亲手搭建的“中国梯”——1975年攀登珠峰时,他和队友在珠峰北坡8700米处的“第二台阶”架设了一副金属梯,打通了登顶的最难一关。自此,天堑变通途。在2008年进入博物馆前,“中国梯”帮助并见证了1300多名各国登山者征服珠峰。
“看到‘中国梯’,总是让我感慨万分。”夏伯渝说。2019年,电影《攀登者》的上映让更多人知道了“中国梯”的故事。每每讲起1975年的攀登经历、说起“中国梯”,夏伯渝总是眼泛泪光。
“如果我的登山过程能够给大家一些启迪或借鉴,那我就很欣慰了。”夏伯渝说。
征服珠峰之后,夏伯渝并不打算停止攀登的脚步。他给自己制订了新的目标——攀登七大洲最高峰、徒步南北极。尽管疫情延误了计划,但夏伯渝仍在准备和等待着下一次出发。
本报记者 刘 峣《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5月20日 第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