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沃野,麦浪滚滚,机声隆隆,今年夏粮丰收在望,我们又将迎来一个沉甸甸的丰收季。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克服种种困难,艰苦奋斗,砥砺前行,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以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新世纪以来,粮食产量实现“十七连丰”,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连续6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米袋子”更充实,“菜篮子”更丰富,“果盘子”更多彩,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牢牢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为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赢得了主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的背后,是党的“三农”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三农”问题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高度重视。革命时期,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改革开放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农村改革全面铺开深化,农业快速发展动力十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生产跃上新台阶,农业向高质量发展不断迈进。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的背后,是农业现代化实现质的飞跃。多年来,我国农业生产从人拉牛耕升级到依靠农业机械、无人机等现代装备,从“望天收”的低产田升级成“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从大水大肥、粗放生产转变成节肥节药、绿色生产,从一家一户“单打独斗”转型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适度规模经营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发展不断增添新活力。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当前,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奋力谱写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篇章。(朱隽)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6月09日 第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