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组】青海之行,习近平再度关注这个话题

“总书记,您看,这是最近在我们家乡拍的。”今年3月7日,人民大会堂东大厅,青海代表团审议现场,孔庆菊代表拿出摄有荒漠猫、雪豹等野生动物的照片,展示青海近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

3个月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海考察调研,再度聚焦生态话题。他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

6月7日至9日,习近平在青海考察。这是8日下午,习近平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青海湖仙女湾,了解青海省加强祁连山地区和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等情况。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6月8日下午,习近平来到青海湖仙女湾,实地察看青海湖环境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他指出,我之前去看了三江源、祁连山,这一次专门来看看青海湖。

“专门”一词,足见青海生态环境在习近平心中的分量。的确,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这里有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有长江、黄河、澜沧江3条大河发源地“中华水塔”,还有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

此次考察,习近平再次叮嘱:“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要继续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全力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他指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

不只在青海。习近平赴地方考察,看山看水看生态往往是一项重要安排。

今年3月,在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习近平指出,“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4月,在广西桂林,他强调“深入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5月,在河南南阳,他要求“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水源涵养”……

从国家公园到大江大河,从修复生态环境到保护生物多样性,习近平始终牵挂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对生态文明建设亲自部署、亲自推动。

现实中,有的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认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两难全”。发展与保护真的不可兼得吗?

日前,习近平在青海考察时强调,生态是资源和财富,是我们的宝藏。这种“财富观”蕴藏着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换句话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为什么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谁不愿意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来投资、来发展、来工作、来生活、来旅游?从这个意义上说,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不过,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同时,找到发展致富、壮大经济的途径,却是一项值得思考的课题。

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一个重要前提在于尊重生态规律,在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能源的高效、洁净、可持续利用。

譬如,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地区,具有海拔高、空气稀薄、全年日照时间长等特点,太阳能、风能、水能资源非常丰富。在海南藏族自治州绿色产业发展园,仅光伏电站园区规划面积就达609平方公里,装机总容量近7000兆瓦。园区生产的电能接入电网,直接产生收益。

习近平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从中共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再到中共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近些年,制度出台频度之密、污染治理力度之大、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习近平的话掷地有声。

几年来,一场场环保问责风暴在各地掀起。眼下,第二轮第三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已完成督察进驻,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扭住不放、一抓到底。截至5月9日,已约谈党政领导干部1708人,问责844人,释放出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松劲的强烈信号。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但发展越是面临困难挑战,越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越要有守护生态的定力和格局。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这也是“国之大者”的应有之义。

文/钟祺

编辑/九段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

来源:“学习小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