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组】神舟再出发背后,是习近平提到的4个“特别”

昨天上午,神舟十二号胜利发射,三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又踏出重大一步!

航天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的伟大事业。2016年12月,习近平将载人航天精神概括总结为20个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载人航天精神,也是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的赓续与延伸。

总书记提到的这4个“特别”,每一名航天人都深有感触。今天,小组就讲讲这4个“特别”背后的动人故事。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发射。新华社记者 琚振华 摄

什么是“特别能吃苦”?

1958年,有一位年轻人的留学申请被拒,苏联给出的理由是他的专业是研究导弹总体技术的。他就是后来成为神舟飞船总设计师的戚发轫。师承钱学森的戚发轫发现,载人航天工程的起步可谓举步维艰,当时社会上流行一句话“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起步比西方晚了几十年,面对新领域和新课题,戚发轫费尽心思组织人才,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一个个“天之骄子”毅然决然地走出象牙塔,钻进戈壁滩、“魔鬼城”甚至“生命禁区”,用辛勤汗水铸成“大国重器”。

戚发轫曾说:“我们白天做晚上做,星期天星期六也做,过年过节也做。”这句轻描淡写的话,成为无数航天人青春的注脚。

什么是“特别能战斗”?

航空航天事业特别是载人航天工程,历来与高风险相伴。航天员训练科目众多且要求严苛,五官变形、呼吸困难、眼泪横飞、手臂抬不起来,是航天员的训练常态。一位航天员的母亲在参观后,一边流泪一边不住地摆手说:“不看了,不看了!”

2003年,杨利伟在驾乘神舟五号飞船上升途中,身体与火箭产生共振,五脏六腑仿佛都要碎了。当时,地面指挥大厅实时画面一度静止,直到杨利伟被冲破云霄时的阳光晃得眨了下眼,一声“他还活着!”才打破寂静,现场不少人眼圈瞬间红了。后经科研团队攻关,共振问题在以后的飞行任务中再未发生。

6月17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进驻天和核心舱的航天员向全国人民敬礼致意的画面。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什么是“特别能攻关”?

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示,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神舟、天宫、天舟……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能走进现实,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航天事业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从杨利伟只身探天到景海鹏三上太空,从翟志刚太空漫步到景海鹏与陈冬中期驻留,从刘旺手控交会对接到王亚平开展太空授课……中国航天人逐个破解技术难题、持续不懈科学攻关,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梦想。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起步晚、基础弱、技术门槛高的情况下启动,仅用不到30年就敲开了建设空间站的大门。

什么是“特别能奉献”?

1998年初,14名来自空军部队的飞行员走进刚成立的航天员大队,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16年后,吴杰、李庆龙、陈全、赵传东、潘占春,因为超过黄金飞行期,被宣布停航停训,退出现役航天员队伍。首批14人中8人梦圆太空,5人卸甲离队,剩下一人是邓清明。这么多年,邓清明每天都要从宿舍来到体训馆和模拟器大楼,从小伙到大叔,“等待”,成为他无声的誓言。但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他们从来无怨无悔。

2003年2月1日,正值中国航天员大队选拔首飞梯队的关键时刻,当天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解体,7名宇航员不幸全部罹难。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航天员大队党支部收到了全部参训的14名备选宇航员请战书,他们说:“再大的风险也动摇不了我们征服太空的决心。”最后,杨利伟脱颖而出,经历了上文说的“惊魂26秒”。杨利伟后来回忆,在这种濒临死亡的感觉面前,唯一的念头是,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在研制神舟飞船的初期,一位外国同行曾略带嘲笑地说,中国只是想造一个政治飞船“玩一玩”,中国申请参与国际空间实验站也被无情拒绝。如今,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正沿着既定的战略蓝图稳步向前。一颗颗卫星、一枚枚火箭、一艘艘飞船,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成长轨迹,也彰显了航天精神的强大力量。

伟大的精神催人奋进,引人向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都要心怀梦想、奋勇拼搏,一步一个脚印,一棒接着一棒,在奋力奔跑和接续奋斗中成就梦想!

文/鹤鸣

资料来源/新华社、中国军网、科技日报、中国载人航天微信公众号、新民晚报等

来源:学习小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