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小英雄的足迹(致敬革命前辈)

路边,一座洁白肃穆的石碑,面向村庄方向眺望着。

这是滚龙沟79位乡亲遇难纪念碑。当年,面对敌人的种种酷刑,村民们始终守口如瓶,绝不说出报社电台藏在哪里。遇难的乡亲里,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的只有三四岁。

沿山坡继续上行,四道壕口的烈士碑林,长眠着晋察冀日报社6名编辑记者与滚龙沟遇难乡亲的英灵。抗日儿童团团长闫富华的墓地也在这里。

多少年来,滚龙沟村民史林山穿行在这条山路上。他是当年的抗日儿童团团员,也是闫富华的儿时伙伴。闫富华排行老二,村里人叫他二小,史林山则叫他二哥。村里人说,13岁的儿童团团长闫富华,就是那首歌《歌唱二小放牛郎》中王二小的原型。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它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心脏。1940年冬天,一支由晋察冀日报社与新华广播电台组成的200多人队伍,悄悄进驻河北省平山县滚龙沟村。村民们亲热地把他们迎进自家土炕上。

史林山记得,队伍来的那天,年少的他兴奋地走来串去,新奇地看着这些戴眼镜、扎绑腿的年轻战士蹲在地上,在膝盖上写文章。60多年后,当年的《晋察冀日报》编辑陈春森重回滚龙沟,70多岁的史林山见到80多岁的陈春森,两人拥抱在一起,热泪盈眶。

那时候,儿童团团员史林山会给《晋察冀日报》编辑送信送电报,给藏在山洞里的伤员送药送饭。在葫芦上割一个小口,装上水或粥,再盖上口,用绳子提着,一溜小跑,到了山洞,粥还热乎着。

史林山原名路五祥,生于河北省灵寿县南营乡。8岁那年,他和姐姐随母亲逃难到河北省平山县滚龙沟。同村的闫富华比他大一岁,浓眉大眼、虎头虎脑,经常带一帮孩子在山里放牛、打鸟、追兔子,人称“孩子王”。闫富华护着瘦弱的史林山,不允许别人欺负他,还常带柿饼、玉米面饼给史林山吃。史林山从心里依赖这个“二哥”。后来闫富华当了儿童团团长,经常与史林山一组,以放牛做掩护站岗放哨。

《晋察冀日报》是中共晋察冀边区党委机关报。它揭露日寇的侵华阴谋,痛斥日寇暴行,组织动员老百姓抗日、抢收粮食。敌人对其恨之入骨,必欲剿灭而后快。

1941年9月16日这一天,是史林山心里永远的痛。

那天,闫富华和史林山在山坡放牛,两人不时机警地望望山头的“消息树”。消息树是在山顶竖一根杆子,杆子上挑着块布或褂子。消息树往南倒,表示敌人从北来;消息树往东倒,表示敌人从西来。

此时,报社电台已转移到山里一个叫铧子尖的地方。闫富华家就在这儿,编辑部也设在他家。

为保护出报,报社武装梯队和村里游击组埋伏在附近山上。史林山说:“一有敌情,大家闻风而动,收稿子的收稿子,缠线的缠线,埋机器的埋机器,十几分钟转移完毕。”

这一天有些意外,有人说是出了叛徒。担任外围警戒的游击队员李奎元没来得及发出消息,就被敌人捉住了。他宁死不说报社藏在哪里,大声呼喊报信,当场牺牲。

看到二道岗哨的消息树倒了,闫富华赶紧让史林山去给报社送信。

史林山跑了几步,扭头问:“二哥,你呢?”

“我把牛藏起来,你送完信跟报社一块转移。”闫富华镇定地嘱咐着。

史林山边跑边喊:“鬼子来了!鬼子来了!”

送完信,史林山不放心闫富华,藏在一个山洞向外张望。他看到敌人将闫富华围在中间,不时用枪托推搡他。闫富华带着敌人在山里转了大半天,最后来到二道泉的山崖顶上。

敌人应该是想问闫富华报社藏在哪里。只见他摇摇头。四处张望的敌人发现上当了,气急败坏。这时,闫富华忽然猫腰去抱敌人的腿,想与敌人同归于尽,不料身后,刺刀插进了他的胸膛,将他挑下山崖……

80年后,我来到这片山崖。一切还是原来的样子。山谷肃穆,风涛呜咽,仿佛在悲痛地诉说着什么。“孩子,你在哪里?父老乡亲在唤你回家,你听到了吗?”

后来,人们在这里建了二小像。一个英俊少年手持红缨枪,眉宇紧锁,凛然而立,一只老牛静卧在旁……

闫富华牺牲了。但他的精神不死,一直激励着伙伴们。那天,儿童团团员李兵子在另一个山头看守消息树,下山后听说闫富华牺牲了。他心里很难过,但是第二天仍然坚持执行任务。后来李兵子跟随刘邓大军南下大别山,参加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1952年转业回到家乡。如今已91岁的李兵子老人,坐在沙发上,背挺得很直,时刻保持着军人的坐姿。

闫富华牺牲后不久,村里来了一位白净的青年,向史林山打听他的事情。青年是西北战地服务团的方冰,服务团在8公里外的两界峰村驻扎。大“扫荡”结束后,方冰回到两界峰,在老乡场院里遇到同在西北战地服务团的李劫夫,两人谈论起许多抗日英雄故事。李劫夫说:“这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咱们写成歌多好!让人们唱起来,流传下去。”

方冰正有此意。说干就干,他坐在老乡家门口的垫脚石上,在土造麻纸上“唰唰唰”写开了,大约一小时就写出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词。李劫夫看了很喜欢,很快就谱出曲来。连词带曲,只用了半天。随后,《晋察冀日报》发表了这首歌。接着,这首歌在西北战地服务团和边区各剧团唱开了,在全边区都唱开了。

史林山记得,闫富华牺牲后几个月,新华电台的一位同志来到滚龙沟,教孩子们唱这首歌。当孩子们唱到“敌人将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时,就再也唱不下去了。而当年与史林山一起唱歌的16个儿童团团员,抗战胜利后只剩下9人……

“二哥,我来看你了。”或打扫杂草,或倒上一杯酒。闫富华的牺牲让史林山始终深感内疚。他觉得如果那天是二哥去送信,就不会死,是二哥把生的机会留给了自己。闫富华牺牲后,敌人多次到滚龙沟“扫荡”,始终没发现报社的藏身处。有一次史林山给报社送信摔下悬崖,幸被报社编辑救起,给他处理了伤口。

回到滚龙沟的史林山,开始了二哥未完成的人生。他念书、上夜校,当村里民兵队长、团支部书记、党支部宣传委员、党支部书记,干的时间最长的是村史讲解员,至今已58年。今年91岁的他,依然精气神不减。

“全村劳力齐动手,个个争先当英雄,荒山变成绿林地,石头缝里能出金。”史林山动情地唱起来。他喜欢自编自唱,用歌声记录时代。小小村史馆,是史林山的舞台。凡是有人来参观,他必穿戴整齐,给大家讲这里的红色故事。

小小村史馆,也是滚龙沟人的英雄谱。后来,滚龙沟村分为南滚龙沟村和北滚龙沟村。上世纪50年代,南滚龙沟村老支书李全寿带领村民奋战3年,不再吃返销粮,还上交8万多斤爱国粮。1958年,李全寿代表全村参加了全国群英会,捧回国务院颁发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上世纪70年代开始,已是南滚龙沟村村支书的史林山,带领村民们修路植树、绿化荒山,如今这里已是一片翠绿青葱、泉水淙淙。

村史馆里还有二哥闫富华啊,史林山一直深深想念着他。

26岁入党时,史林山举手宣誓。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二哥站在身旁,也神情庄严地举着拳头。小时候,他们盼着长大,长到15岁,就能入党、扛枪、保家卫国了。

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史林山乘坐11号彩车。他感觉仿佛与二哥并肩沐浴在阳光下。车过天安门时,他举手敬礼,并在心中大声呼喊:“二哥,你看到了吗?咱们国家现在强大了,再不受欺负了!”

如今,在各界捐助下,闫富华的土坟堆换成了大理石墓碑,《重修二小墓碑记》古雅深沉。他倒塌的家被重新整修,有了完整院落。

上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寻找“王二小”。每一次对英雄的寻找,都是一场心灵的净化。人们在河北找到好几个王二小式的小英雄:顺平县野场村14岁儿童团团长王朴,拒不说出八路军、粮食藏在哪里,与118名村民一起被日寇杀害;行唐县14岁儿童团团员张六子,拒不说出八路军、村干部和公粮藏在哪里,被日军吊打、火烧,被石头砸死;涞源县13岁儿童团团员王二小,放牛时将日军带进八路军埋伏圈,被挑死在峡谷里的大石头上。还有山西省灵丘县的王二小,将毒药放进敌人的马料里,致使马吐白沫,在一次“扫荡”中被抓去带路,没了音信。

每当听到二小的消息,史林山都深感欣慰。他说,二小是少年英雄的群体形象,二哥不孤单。多年来,史林山一直致力于二小精神的传承。本地、外埠,学校、电视台,他讲了不下百场。他说,会继续讲下去,直到讲不动为止。他讲不动了,要让儿子、孙子接着讲……

距滚龙沟不远的寨北中学,又称“西柏坡红军小学王二小分校”。史林山常来这里给孩子们讲二小的故事。校园里也有一座二小像。每到节日,寨北中学的孩子们会唱起《歌唱二小放牛郎》,这是他们的校歌。

学校的座谈会上,孩子们踊跃发言。五年级学生霍亚聪、高梓桐、李鑫烨,热情地向我们描述了心中的王二小形象:勇敢机智、助人为乐、性格开朗、喜欢交朋友、个子很高、有点瘦、皮肤黑一点……

我还曾驱车来到涞源县上庄乡王二小希望小学。学校简朴的墙壁上挂满英雄头像。9岁的谷清长大后想当一名女军医,喜欢读书的董少博什么都想试试……今天的孩子们,听着少年英雄的故事,在英雄精神的激励下,花一样地盛开着!

告别史林山。望着他拄杖的身影越来越小、越来越远,我心中升起浓浓的离情,仿佛重温了一段澎湃的历史。历经一切,精神不坠,就像这太行山的石头,平凡而坚毅,这就是可爱可敬的老区人民啊!战争年代,他们付出了无数生命的代价。现在,随着国家的迅速发展,老区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老区人民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 人民日报 》( 2021年07月14日   第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