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7月15日电 “大竹岭干·独猿成家了!”“看到了吗?”“神了!”一段1分44秒的视频在公益机构云山保护的微信群中传开。这则手机匆忙录下的视频中,一黑一棕两只猿猴从枝叶间相继荡入画面。当李如雪看清雌猿怀中的小身影后,他手中的镜头明显颤抖了。
画面中的动物是天行长臂猿,仅分布于中国云南境内,目前不足150只。早在云山保护进山寻找它们前,滇西边境的当地农户已经能听到一只雌猿孤独的鸣唱。长达7、8年的时间里,它与一只雄性独猿在河谷两岸相对而歌。然而,与人类对唱情歌不同,这种几乎不下地行走的类人猿无法跨越河流、村落和农田的阻隔,只有日复一日地歌唱,再歌唱。
天行长臂猿生活的森林。赵渝 摄
“大竹岭干·独猿”的得名是因为栖息地旁的几丛竹子,它的求偶困境并不是孤例。因为稀少的个体与破碎的栖息地,不少天行长臂猿在离开家庭群后,可能终其一生也听不到第二声猿啼。
为确定天行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现任云山保护项目负责人的李如雪一年三分之一的日子里都与同事祝常悦追着它们满山跑,打探“各家各户”生老病死的消息。
不过,这种森林精灵游荡机敏,见人就躲,莽莽青山,怎么找?
天行长臂猿。贾翔 摄
除了“踏破铁鞋”没有其他办法。几年跑下来,93年的北京姑娘祝常悦对这片山林如数家珍:云南黄杞树长的芽是长臂猿最爱的美味,12月在树下蹲守一定等得到;浆果类乔木往往生长在老乡的草果地旁,它们取食通行的树被砍倒会是大麻烦;不知名的植物对照植物志可以推算开花、结果的时间,长臂猿何时经过也就一目了然……
“我们对物种的了解要到这样一个程度,才能回答保护层面的问题。我们做什么、不做什么,会不会影响它?”
行进中的天行长臂猿。班鼎盈 摄
在人迹罕至的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做惯了“山大王”,祝常悦偶尔也会想,保护野生动物是不是只能将它们与人类完全隔绝,关进不同的“笼子”里?
当她走进盈江县支那乡的傈僳族寨子,当地人与长臂猿血脉中的联结让她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盈江县的天行长臂猿大多不在高海拔的保护区内,世代与傈僳族村寨毗邻而居。长臂猿在当地人口中被叫做“甲米呜呼”,“甲米”是傈僳族语中“黑猴”的意思,“呜呼”则是在模仿它的叫声。即使在以打猎为生的年代,傈僳族人也从未向它举起猎枪。
有传说,长臂猿是傈僳族人的祖先,有人认为它的鸣叫会带来吉祥,还有人能根据它的叫声预知天气。“甲米呜呼”是傈僳族人的骄傲,村民说。
云山保护在傈僳族村寨做社区调查。李如雪 摄
正是因为这样特殊的情感联结,这里留住了最后的“中国猿”。每天清晨,村民在自家的火塘边就能听到山林中回荡的鸣叫。
但是,古老的契约能够让先民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放弃猎杀换取肉食和金钱,却难以让年轻一代对长臂猿现今的生存困境投入更多的关心。
村寨中的孩子们在县城里上小学和初中,学校采取封闭式严格管理,周末回家就抱着父母的手机打游戏、刷短视频。竹笆房后的青山,青山中的长臂猿,都成了他们生活中黯淡的底色。
盈江县傈僳族村寨与长臂猿栖息地。祝常悦 摄
不愿看到长臂猿在年轻一代的话语中消失,云山保护的自然教育项目负责人杨洵决定,将山里的孩子拉回大自然。去年的5个月中,她带着盈江县苏典乡4个村寨的孩子们走进他们从小长大的山林,读故事、写诗、画画。
孩子们扮演长臂猿挂在树枝上荡来荡去,在小罐子里收集森林的味道,躺在落叶中听一片树叶经历的森林的四季轮回。这些看似与动物保护并不相干的游戏中,他们开始以“外面来的哥哥姐姐”的眼光重新审视这片土地,一切都新奇起来。
芦苇丛中看到一窝鹌鹑、两只野鸭子,孩子们兴奋地拉他们去看;村里并不熟识的村民常常发来一段自己拍的视频,展示“最新发现的”可爱动物;一个被叫做“混世小魔王”的男孩妈妈告诉杨洵,他没有再打家里的小猫小狗,说以后“要像老师一样保护动物”。
“孩子们与自然的距离并不只是物理空间的,还有关于好奇心与感受力。”杨洵表示,希望在这间没有围墙的教室里,森林、生命、长臂猿可以更多地出现在孩子们的话题中。
男孩躺在落叶中听故事。李如雪 摄
当云山保护的工作人员坐在火塘边向村民讲解长臂猿的科学知识、聊起他们口中的“甲米呜呼”,他们越来越认识到,村民们朴素的信仰与情感其实是一股未经引导的力量。如果这股质朴的力量能够引入科学的思考,世代依恋这片土地的人们或许就可以转变为有尊严、被肯定的主动守护者。
实际上,各方宣传已有成效。2019年,曾有苏典村村民向当地有关部门提交意见,一项电线修建工程会再度隔断天行长臂猿的栖息地。经过评估后,这条电线改道搭建。
看到村民逐渐向长臂猿社区保护的主体回归,云山保护的工作人员欣慰不已。2015年,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长臂猿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填补当地政府、高校在单一物种宣传保护中的不足,云山保护在云南大理成立。近年来,他们尝试探索长臂猿社区保护项目,将“保护中国猿”带到田边巷陌的公共讨论中去。
社区保护宣传活动中,孩子们写下“保护中国猿”的字样。廖志荣 摄
只有古训中不可冒犯的“甲米呜呼”与保护文件中拗口的“天行长臂猿”真正重合起来,庇护它们的力量才有可能在村寨中扎下坚实的根,无需外力引导而代代延续。
怀着保护中国长臂猿的愿望,云山保护的一群年轻人走入西南边陲的村寨,漫山遍野留下了坚实的足迹。他们慢慢发现,这片土地上的生命是如何紧密地彼此相连,所谓的保护,也终将归于生命与生命间的相互支撑、休戚与共。(海外网 扈嘉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