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评:中国海运“一箱难求”,给“脱钩论”者上了一课

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孟庆川/摄)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集装箱班轮“一舱难求、一箱难求”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据7月29日中国交通运输部举行的7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的数据,2021年上半年,完成营业性货运量247.5亿吨,比2020年同期增长24.6%,比2019年同期增长14.9%,货运仍保持较快增长。集装箱运量是国际贸易的“晴雨表”,直接反映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水平。繁忙的国际物流,是中国外贸持续向好形势的真实写照、是中国经济强劲脉动的又一个注脚。

“一箱难求”,印证中国经济复苏释放的巨大能量。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多国企业停工停产,全球贸易遭受严重冲击。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开展抗疫国际合作,率先复工复产,率先恢复经济增长,充分利用全球最完备、最庞大的工业体系,全力生产各类物资,满足各国需求,有效缓解了全球物资紧缺局面,支持各国经济加快复苏。2021年上半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18.07万亿元,同比增长27.1%,创下了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其中,对美国、欧盟、东盟等出口分别增长了31.7%、25.5%、27.8%。家具、电子产品、防疫物资等品类丰富的中国商品搭乘远洋货轮源源不断运抵世界各地。对于中国经贸数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直言“意想不到”。德国“每日新闻”网站近期刊文称,从中不难看出,中国经济在很大度上已经摆脱了疫情影响,并正在帮助全球经济以及德国企业。

“一箱难求”,印证中国是全球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当前,中国经济早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可以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疫情带来物理阻隔的特殊背景下,中国始终保持与世界经济的深度连接。德国之声7月17日刊文称,“在其他国家的工厂因防疫需要纷纷停工时,只有中国工厂的产能全开”。文章援引德国基尔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费伯麦耶尔所的话说,如果亚洲出现运输和交付困难,“我们也很快能从价格上感受到”。这再次证明,一些美西方国家政客鼓吹对华经济“脱钩”的地缘政治逻辑,在铁一般的经济规律面前是多么苍白无力。为全力保障国际供应链安全稳定畅通,中国正在不断增强国际航线运力和集装箱供给力度,提高集装箱运输效率。目前,北美航线运力已达688万标箱,比2020年、2019年分别增长55%和26%;欧洲航线运力达430万标箱,比2020年、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30%和7%。与此同时,中国造箱月产能已由过去20万标箱提升至50多万标箱,达历史最高。6月份,中国主要港口空集装箱短缺量已比2021年初下降12.2个百分点,紧缺状况得到进一步缓解。

“一箱难求”,印证中国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不会动摇。高水平对外开放是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环节。2021年上半年,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工作开局良好,取得了明显成效。实际使用外资6078.4亿元,同比增长28.7%,广州现代汽车氢燃料电池、重庆博世氢动力系统、杭州赛默飞生物制药等一批标志性大项目纷纷落地彰显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印发《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发布海南自由贸易港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出台支持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意见等举措,表明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持久力;中国对RCEP贸易伙伴的进出口同比增长22.7%,更是展现中国履行开放承诺、促进贸易便利化的行动力。

越是关键时刻,世界就越需要中国经济发挥引擎作用。“一箱难求”是中国同各国互利合作逆势前行的又一个缩影,它再次向世界释放一个无比清晰的信号:中国市场是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孟庆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