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组按】
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他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
细心的组员发现,习近平去了尚海纪念林。2017年,习近平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称他们“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王尚海正是第一代塞罕坝人的优秀代表。今天小组就跟大家讲讲这背后的故事。
图源:新华社
一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
这里曾是清代的皇家狩猎场,树海茫茫、水草丰美。但从同治年间开围放垦后,千里松林几乎荡然无存,出现了几十万亩荒山秃岭。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发出“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随后,林业部决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机械林场,选址就在塞罕坝。
1962年,塞罕坝林场正式组建。
王尚海当时40岁,是承德地区农业局长。当得知组织让他去塞罕坝建林场时,这个抗战时期的游击队长二话不说,交了城里的房子,带着老婆孩子上了坝。王尚海成了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
北京大学毕业的张启恩,当时是林业部造林司工程师,他妻子在中国林科院植物遗传研究所工作。得知塞罕坝需要技术人员,42岁的张启恩带着妻子和三个孩子一起上坝,成了塞罕坝第一代技术人员。
正在承德二中上学的陈彦娴,当时正在和同宿舍的5个好姐妹准备高考,每晚回到宿舍后,她们就讨论毕业后如何建设祖国。当听到塞罕坝林场组建的消息后,她们给首任场长刘文仕写了一封信,在即将踏入考场前,回信来了。6人毅然放弃考试,选择上坝,成了塞罕坝第一代女职工。
和这些人一起上坝的,还有361人。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队伍,肩负“为北京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神圣使命,从全国18个省份奔赴塞罕坝集结。他们在1962年的深秋,挖开了塞罕坝的第一个树坑。
建场初期塞罕坝创业者曾经住过的窝棚。图源:河北日报
二
“一年一场风,年始到年终”“飞鸟无栖树,风沙遮天日”。
建场初期,塞罕坝气候恶劣,极端最低气温达零下43.3摄氏度,年均积雪时间长达7个月。陈彦娴和姐妹们刚上坝就被满眼的沙窝子惊住了,林场分给她们的宿舍是条件最好的,但只有一个破炕席和四处漏风的门窗。
比战胜恶劣条件更难的,是坚定建立林场的信心。
当年林业部在选址时,正是在茫茫荒原上发现了一棵迎风卓立的落叶松,专家们有了建场的决心和信心。然而,第一代塞罕坝人被现实浇了一盆刺骨的冷水——由于缺乏造林经验,前两年造林成活率不到8%。
屋漏偏逢连夜雨。1963年冬,塞罕坝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大雪,一些从城里来的大学生和职工被困在坝上无法回家过年。思乡之情加上造林失败的坏情绪,让一些人打起了退堂鼓,有人甚至还写道:天低云淡,坝上塞罕,一夜风雪满山川;两年栽树全枯死,壮志难酬,不如下坝换新天。
王尚海穿上老皮袄,骑上枣红马,和干部们跑遍了林场的山山岭岭。他们发现,坝上残存的落叶松生长良好。王尚海的倔劲儿也上来了:“山上能自然生长松树,我就不信机械造林不活!”
1964年春天,马蹄坑大会战开始。马蹄坑三面环山,南临一条小河,形如马蹄踏痕,共有760亩地。这里地势平缓,适宜机械作业。王尚海和刘文仕精心挑选了120名员工,调集了最精良的装备,分成4个机组,挺进马蹄坑。张启恩带领一个技术小分队,和参加会战的人一起吃住在山上。
植树机过后,每一棵树都要进行人工校正,用脚踩实。早春的塞罕坝,白天气温在零下2摄氏度。每个人的雨衣外面都溅满泥浆,冻成了冰甲,走起路来,咣咣直响。
大干3天后,马蹄坑坡上全部栽上了落叶松。20天后,放叶率达96.6%。面对一片稚嫩的绿色,王尚海等人号啕大哭,泪如雨下。
1989年底,王尚海因病离世。按照他的遗愿,人们把他的骨灰撒在了这里,这片林子也被命名为“尚海纪念林”。
鸟瞰塞罕坝机械林场。图源:河北日报
三
数十年来,一代代塞罕坝人久久为功,凝结成“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上世纪80年代的防火瞭望员赵福洲、陈秀玲夫妇,每年都要在不通水电、没有人烟的望火楼待上好几个月,喝的是雪水、雨水,吃的是咸菜、干馍。
1984年,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生刘海莹来到塞罕坝,成为基层林场的第二代技术员。住工棚、喝雪水、啃咸菜、吃冷饭,艰苦环境中,老一代务林人的榜样力量是他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
2005年,河北农业大学林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于士涛,成了第三代塞罕坝人。走出最初的寂寞和迷惑后,他深深爱上了这片浩瀚林海。于士涛对林场的爱,打动了毕业于中国林科院的研究生女友,两人一起扎根塞罕坝。
从一棵松到百万亩林海,塞罕坝人将荒山沙地变成绿水青山。一名英籍记者在塞罕坝采访时感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塞罕坝成为中国人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
2017年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颁奖理由是:“他们将荒地变成了绿色的天堂。”
编辑/鹤鸣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等
来源:学习小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