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29日电 城市中,公园等绿地已被证明有助抵御酷暑、促进生物多样性。美国一项新研究则从分子层面证明它们还有助延缓衰老——长期居住在绿地附近的人,其生理年龄平均比未住在绿地附近的人年轻约2.5岁。不过,精神压力、绿地质量等因素也会影响绿地在“减龄”方面的作用。
生理年龄指生理指标的年龄特征,可反映发育水平、健康状况等信息。受环境、生活方式、疾病等多方面影响,生理年龄与实际年龄未必一致。DNA(脱氧核糖核酸)甲基化是衡量生理年龄的重要“分子钟”,可用于预测心血管疾病、癌症、认知功能等的状况。
美国西北大学范伯格医学院研究人员牵头,于1986年至2006年对来自美国伯明翰、芝加哥、明尼阿波利斯和奥克兰这4座城市的900多人展开调查。他们借助卫星数据,评估研究对象居所与周围植被、公园等的距离,然后在研究开始后第15年和第20年时采集研究对象的血液样本,测算其DNA甲基化水平等,据此在分子层面确定他们的生理年龄。
随后,研究团队构建统计模型,计入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变量,如受教育程度、收入和吸烟等行为因素后,发现在居所周边半径5公里范围内,绿化程度达30%的人,其生理年龄比绿化程度为20%的人平均年轻约2.5岁。
美国《华盛顿邮报》援引研究人员的话说:“我们的研究表明,(长期)靠近绿地会导致(研究对象)发生一些生物学或分子水平的变化,这些变化可在血液中检测到。”
法新社援引研究人员的话报道,人的“精神压力、周围绿地质量和其他社会支持等因素会影响绿地在人们生理衰老方面发挥的益处大小”。这些差异需进一步研究。
相关研究成果28日登载于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
研究人员现阶段尚未弄清绿地助人延缓衰老的具体机制。但他们认为,现有发现对“城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扩大绿地基础设施可促进公共健康”。
(王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