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侨遗产继承纠纷案这样成功调解(侨界关注)

工作人员使用远程视频公证为海外侨胞办理业务。天津和信公证处供图

对于一些涉侨家庭来说,由于部分家人常居海外、沟通不畅、对国内法律知识了解有限等因素,财产纠纷、养老观念分歧等问题时有发生。

为进一步做好为侨法律服务、提升“互联网+领事”服务效能,司法部此前向社会公开295家公证机构与驻外使领馆共同开展海外远程视频公证,不仅为海外侨胞解决了实际的法律问题,还大为节约了时间和经济成本,让广大侨胞深切感受到来自祖(籍)国的温暖与关怀。

纠纷初现便介入——

调解服务主动前移

侨胞陈力(化名)长期在大洋洲居住。他的外祖父母生前在天津居住,去世时留下了一处房子,该房由外祖父母共同所有。由于他的母亲已先于外祖父母离世,外祖母生前留下遗嘱,指定其名下份额的房产由陈力继承;外祖父则未留下遗嘱。

去年初,在陈力准备继承遗产时,遇到一件棘手的事:舅舅与大姨之间就财产分割、子女对老人的照顾问题产生了争议,导致陈力继承房产一事一度被搁置。“因为长辈们分布在世界各地,大家聚少离多,沟通不充分,对国内法律也了解有限,在继承份额上谁也说服不了谁,公证处没法办理继承公证,事情就这么僵住了。”陈力说。

转机出现在去年上半年。为了将法律关怀送到每一位侨胞心里,天津市侨联法律顾问委员会试点设立和信公证处调解工作站(下称“工作站”)。工作站汇聚众多经验丰富的法律专业人士,并打破常规工作模式,主动将法律服务前移,在纠纷初现端倪时就介入调解,帮助侨胞排忧解难。

借助这个契机,陈力向工作站申请调解,工作站随即启动调解程序。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调解员、公证员通过远程线上沟通等方式,分别与陈力的舅舅、大姨等亲属进行深入交流。

天津市侨联法顾委委员、天津市和信公证处运维部部长张静坤是该案的调解员。在沟通中,她不仅讲解法律规定,还注重倾听各方在家庭关系方面的困扰和感受,努力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和误解。“这个案子的主要纠纷是一些长辈存在多年矛盾,他们更多的是争一口气。”张静坤说,调解人员的工作更多是倾听,“有时候对方在电话里说一两个小时,倾诉自己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她既要向调解对象讲清楚国内民法典有关法定继承、遗嘱继承、遗产分割等相关规定,又要从亲情、情感上取得对方理解和支持,争取家庭成员之间通过协商解决。

“按照咱们老百姓的话说,亲不亲,一家人,打断骨头连着筋。很多涉侨家庭小时候都是住在一起的,长大后才分居世界各地,这份亲情应该更加珍惜”。经过多次法律宣介、情感疏导,张静坤和公证员终于做通了陈力几位长辈的工作。

办事不再多跑路——

视频公证节约成本

根据程序,当事人申请调解成功后,各方需要签订调解协议,并向公证处办理公证手续。

负责承办这个案件的公证员是天津市和信公证处创新事业部部长冀海虹。她需要通过公证程序落实各方已达成的调解意愿,通过经公证的法律文书对各方意愿进行确认,确保其真实性和合法性。

“由于这个案子涉及的房子是两位老人的共同财产,且其中一位老人立了遗嘱。在这个过程中,我需要对涉及继承份额的法律条款进行详细解释,让当事人清楚知晓每一个决策的法律后果。”冀海虹说,经过协商,各方为了维护家庭和睦,全体继承人决定共同继承老人的遗产。

冀海虹介绍:“房产分割完后,有的继承人要房子,有的要钱,分得房子的继承人需要给予其他人资金补偿,补偿方式、补偿时间都需要在调解协议中明确下来。今年1月初,我们通过法律文书的形式,一揽子予以解决落实,最终各方都十分满意。”

在该案办理过程中,让陈力印象最深的是海外远程视频公证的使用:“当时我有些事情无法回国,工作站就采用海外远程视频公证方式,为我办理了继承委托公证,我在国内的亲属随后顺利帮我代办了继承公证。我和亲属不必再多次往返国内,极大降低了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据介绍,海外远程视频公证是在申请人不便回国,又着急办理公证的情况下,到当地使领馆通过视频方式连线国内公证机构,在公证员和使领馆工作人员共同见证下签署相关文书,并寄回国内公证机构,及时解决旅居海外申请人的公证需求。2022年5月起,中国多个驻外使领馆与国内试点公证机构合作,正式启动海外远程视频公证服务。

张静坤介绍,海外远程视频公证推行以来,作为试点机构之一,和信公证处已为日本、加拿大、南非、泰国等多个国家的侨胞办理了相关业务数百例,非常受海外侨胞欢迎。“我们将进一步运用‘互联网+公证’举措,满足海外侨胞便利化、个性化公证法律服务需求,让越来越多海外侨胞享受祖(籍)国发展进步的成果”。

为侨服务效果好——

争取“案结事了人和”

“天津市侨联法律顾问委员会设立涉侨调解工作站,有利于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涉侨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向多元综合治理转变,通过多元调解、多方参与,有助于找到合情合理的解决办法,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天津市侨联副主席陈敬认为,海外侨胞、归侨侨眷的覆盖面比较广,财产形式多样,分布地区广,境内外均有财产属于常态,涉侨群体的法律服务更具典型性、示范性。

张静坤看到了法律服务前移带来的显著变化:“从此前的事后进行公证办理,到如今在纠纷端倪初现时便主动介入调解,涉侨调解工作站工作模式的转变,为后续处理涉侨家庭纠纷提供了借鉴和启示,也证明了工作站在应对涉侨家事、养老等问题上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虽然每天处理的案件很多,张静坤如今仍会不时回忆起这个案例的调解过程。在她看来,“在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的当下,涉侨家庭面临着一些新情况,用法律服务的方式处理好这些问题很有必要”。

“做好涉侨纠纷调解工作,关键是将法理和情感结合好,在讲清楚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做好情感疏导工作,这样才能真正圆满地把侨胞的家事矛盾和纠纷化解掉。”张静坤说。(本报记者 彭训文)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2月17日 第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