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记者会 民生“唱主角”

1122564035_15215176538921n.jpg

3月2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副总理韩正、孙春兰、胡春华、刘鹤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图源:新华网)

“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3月20日上午,习近平主席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强调,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闭幕会结束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答中外记者问时,再次强调,“人民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2018年两会已画上圆满句号,新的征程正在开启。毫无悬念,民生话题在闭幕会后的总理记者会上“唱主角”。从抗癌药品力争降到零税率,到把那些假冒伪劣、欺行霸市的驱逐出市场;从绝不允许有零就业家庭出现,到让人人小病能看、大病敢看……每一个带有温度的承诺,都极其走心,都引发共鸣,也久久让人回味。

以老百姓“因病致贫”为例。相较于以往,近年来看病难、看病贵的确获得有效纾解,但一些普通家庭仍无法抵抗大病突袭,“一场大病就让一个家庭陷入困境”绝非虚言之谈。对此,李克强总理也不讳言,他谈到的一个案例,就道出了现实景状的斑驳。

2018年春节前,李克强到地方调研慰问,路过一个贫困人口家庭,临时进去,看到老人有大病,也有医保卡,但还是不敢去看病。李克强称“这个情景至今挥之不去”,究其原因,这背后有个残酷事实,“小病拖,大病扛,病危等着见阎王”在少数地方仍然存在,无奈的背后是无力,无力的背后则是无情。正因如此,总理说:“的确,常说病来如山倒,我们就是要运用大病保险等多种制度,不让一个人患大病,全家都倒下”,说到了百姓的心坎上,也道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真谛。

再以就业为例。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用总理的话说就是,就业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那是天大的事,没有一个人就业,一个家庭就毫无生气。其实,这样的表态我们并不陌生,4年前,同样在记者会上总理如此感慨:“我在基层曾经访问过一些‘零就业’家庭,一个家庭没有一个人就业,真是毫无生气,没有希望。”

就业如此重要,就需要千方百计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我们发展经济,最基本的还是保障就业,不断增加百姓的收入。我们不仅关心“就业”,更应该关心真实的“就业率”。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把城镇调查失业率列入预期目标,显然大有深意存焉。总理说“我们要将心比心,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都要把就业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显然无比暖人身心。

此外,养老也与民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有记者称,养老供给不足、质量不高,很多人面临养不起老,也非虚言。对此,总理坦言,“我到一些老工业基地去调研,特别是2018年两会下团,我首先问的是养老金能不能够及时足额发放。”养老金就是老人的养命钱,保证及时足额发放就是政策底线,如果老人辛苦了一辈子还不能老有所养,那后来人都会失去信心。

人们常说“民生连民心,枝叶总关情”,民生并不抽象,更不会躲藏在高调中,而是浸润在人心中。让老百姓看得起病、上得起学、住得上房,这就是顺民心。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大会闭幕会上强调的,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广大人民现实生活中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随着人们生活不断改善,要求也水涨船高,这就需要政府以更有力的发展成就契合民众期待,以更有善意的制度设计呵护社会公平。惟有真正保障基本民生,破除民生痛点,增加优质资源,惠及更多人民群众,“人民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才不会变得空心化,民众也才能享受到更丰富更饱满更有质量的美好生活。

(王石川,海外网专栏作者)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