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选手在2021年北京半程马拉松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摄
“春天到了。马拉松,我来了!”走出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跑步爱好者单树昌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
4月24日,2021北京国际长跑节——北京半程马拉松在天安门广场鸣枪开跑,万名跑者在春日的暖阳中踏上21.0975公里的“征途”。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中国各地路跑赛事“春暖花开”,比赛扎堆的“超级周末”越来越多。自4月份以来,几乎每个周末都有数十场乃至20多场路跑赛事竞相上演。
赛事回归
“去年很多马拉松赛事都延迟或取消了,我参加了几次线上的比赛。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现在很多赛事恢复,我又可以和大家一起跑步了。”单树昌说。
2020年,受疫情影响,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中国马拉松产业按下了暂停键。去年秋季,上海、南京、成都等地的高级别马拉松赛事相继恢复。但随着冬季的到来,各地继续严控各类人员密集型赛事的举办。直到人间四月,草长莺飞之时,马拉松赛事终于回归了。
去年的北京半程马拉松因疫情延期,并改为线上举行。今年,赛事迎来了创办65周年。与2019年相比,参赛人数虽然减半,跑者的热情依然高涨。作为北京今年首次举办的万人规模体育赛事,很多跑友从中感受到了团聚的喜悦。
“过去这一年,大家相约跑步的机会少了。但今天看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看到了各类跑团的旗帜,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让人特别激动。”跑者小饼说。
北京半程马拉松起源于1956年举办的北京春节环城赛跑。2021年,进入第65个年头的北京半马承载了更多跑步爱好者的期待。尽管缺少了国外高水平选手的身影,但赛道上的“中国速度”足够精彩——获得男子和女子组冠军的彭建华和金铭铭均打破了赛会纪录。
防疫,也是群众性赛事的重中之重。本届北京半程马拉松首次采用了100台集人脸识别和测温功能于一体的智能检测设备,在赛前领物、比赛日选手入场及完赛物品发放阶段对选手进行测温及身份核验,有效提高检测通行速率,减少选手聚集时间。
喜讯频频
进入2021年,中国马拉松喜讯频频。今年2月,厦门马拉松获世界田联“精英白金标赛事”认证,这也是全球第13个、国内第2个获此认证的马拉松赛事。
“精英白金标赛事”是目前全球级别最高的赛事认证标牌。目前,厦门马拉松、上海马拉松均跻身白金标赛事行列,成为与波士顿、伦敦、柏林、芝加哥、纽约和东京马拉松“六大满贯”齐名的顶尖赛事。
4月10日,推迟3个月举行的厦门马拉松终于鸣枪。来自全国各地的1.2万名选手相聚“最美赛道”,开启了厦马入围白金标后的第一赛。本届赛事在延续以往“跑者服务跑者”“关门不关服务”的基础上,对赛事服务创新优化,为强势回归的中国马拉松注入信心。
而在今年年初,由于比赛延期,厦马组委会还开启了线上跑通道,顺利完赛的跑者可以获得线下同款奖牌和纪念品。在7天的时间里,全国范围内超过26万人报名参加“线上厦马”,并有近19万人成功完赛。
4月11日,作为奥运会马拉松选拔赛的徐州马拉松举行,男女前3名选手均达到了东京奥运会参赛标准,如愿获得奥运入场券。同日举行的无锡马拉松赛上,有801名选手跑进3小时大关,创造了国内马拉松比赛“破三”人数新纪录,体现了中国马拉松整体水平的提高。
专家表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情况下,马拉松等人员密集型赛事有望逐渐恢复。马拉松“超级周末”的回归,集中呈现了中国马拉松运动的群众基础和发展潜力。
产业升级
经历近年来的“井喷式”发展,马拉松在中国从小众走向大众,“跑马”已成为许多中国人的健康生活方式。去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马拉松行业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而今,各类赛事的“春暖花开”,有利于释放体育产业积蓄的消费需求,推动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
有赛事从业者表示,随着各类路跑赛事的恢复,马拉松对运动装备、出行旅游、住宿餐饮等产业的拉动效应将逐渐显现。与此同时,赛事数量的增长也对比赛质量和口碑品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马拉松产业亟需更多创新人才,并改变单一的营收模式。
此次疫情期间,马拉松从跑道飞向“云端”。赛事运营商创新业态模式,利用“互联网+体育”促进路跑行业的复苏发展。形式多样的线上比赛缓解了跑者的焦虑,参与线上跑步的达千万人次——这为马拉松赛事的技术实力提升创造了机遇。
根据中国田协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800人以上规模马拉松赛事达1900场,参与人次720万。如果不是因为疫情,按照预测,2020年各类马拉松比赛的参赛人数本应超过1000万人次,产业规模达1200亿元。
专家认为,疫情之后,马拉松赛事“井喷”的趋势不会改变。基于政策利好和全民健身热情的提升,马拉松产业仍有快速发展、继续火爆的空间。(记者 刘峣)
《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4月28日第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