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坡岭岭一片情(逐梦)

图为酃峰风光。  童  迪摄

“我也是学农出身”

和煦的春风拂过罗霄山脉,轻吻着湖南省炎陵县大地上的万物。坡坡岭岭上开满桃花,如铺开了一层粉红色云霞。

中村瑶族乡鑫山村的一个黄桃园里,走进一个熟悉的身影。他用微笑与桃花打着招呼,用粗糙的双手轻抚生机勃勃的桃枝。

来人叫谭忠诚,自从参加工作起,就双脚扎进泥土,从未离开炎陵。眼下,年过花甲的他,还兼任县黄桃产业办副主任,并在鑫山村经营着一个黄桃园。

此刻,他又想起了老书记。

老书记是株洲市政协原副主席、炎陵县委原书记黄诗燕。

黄诗燕,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可他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56岁。2019年11月29日,在炎陵脱贫攻坚一线奋战9年之久的黄诗燕,倒在了罗霄山脱贫攻坚的第一线……

“您就是老谭!”黄诗燕紧紧握着谭忠诚的手说:“我也是学农出身。”谭忠诚常会想起与黄书记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就像见到一位久违的老友。

中等身材,谦和敦厚。谭忠诚在心里打量着这位新上任的书记。那是2011年7月29日,正是黄桃丰收的季节,也是黄诗燕到炎陵担任县委书记的第三十四天。

彼时的谭忠诚刚卸任县科技局长,任株洲市科技特派员。那天他正在霞阳镇山垅村的黄桃种植基地作技术推广。

他们一边漫步在果园,一边聊着炎陵黄桃的过去与未来。

“炎陵何时开始种黄桃?”

“准确说应该是1987年。1986年上海的锦绣黄桃获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年我们就慕名去买了100棵树苗回来种植。”

“怎么想到种植黄桃呢?”

“说好听点,是探索。说得不好听,就是被生活所逼。”

“此话怎讲?”黄诗燕用惊诧的眼光看着谭忠诚。

“炎陵山连着山、坡连着坡,再加上是稻瘟病高发区,靠种植水稻根本吃不上饱饭,所以我们就种植果树。黄桃虽然本是北方品种,但炎陵比较适合种植。”

“为什么?”

“其一,炎陵海拔高,温度较低;其二,炎陵沙性土壤多,透气性好。炎陵的黄桃,又香又脆又甜,非常受欢迎。”

“全县种植了多少亩?”

“只有5000多亩,而且超过50亩的种植大户还没有。”

“既然黄桃品种和效益都好,为什么不扩大种植规模,将其发展成炎陵的特色产业?”

“想过,但反对声不少。以前种植柰李和新世纪梨面积过大,后来市场不好,不少老百姓只有把树砍了。他们也怕黄桃种植面积过大,没人要。而且黄桃对技术的要求很高。”

“看准了就得大胆干,技术不是问题,农业部门全面提供技术保障。”

随后,他们来到村支书陈远高家的黄桃园。陈远高兴奋地介绍着黄桃。

“包装盒不行,不能与炎陵黄桃的品质相匹配,必须打造和宣传好这个品牌。”黄诗燕严肃地说道:“必须改,现在就改。”

黄诗燕确实是有些急。地处湘东南井冈山西麓的炎陵,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主要县之一。在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中,这片土地上曾有3.8万名儿女献出了生命。但是如今,全县贫困发生率达19.5%,农民人均年收入仅2970元。

2011年底,炎陵县委、县政府将黄桃产业列入“一带八基地”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作为“重中之重”来发展。全县培育5个优质高效示范点,扶持171个科技示范户,建立“合作社+基地+农户+电商”模式。

从那时起,谭忠诚成了黄书记办公室的常客,谈话的内容却一直没变:如何发展县里的黄桃产业。

“老谭,这次由你来当县黄桃产业办副主任,虽是编外岗位,但责任重大呀。”

“老谭,今天黄桃销得如何?”“老谭……”

听说长沙来了一批大学生到炎陵进行社会实践,调研黄桃产业发展情况,黄诗燕主动找到他们,诚恳地说:“同学们,你们一定要好好宣传炎陵黄桃。我们的黄桃不是简单的产业,它维系了老区百姓的生计,是民生大计问题。”

…………

炎陵黄桃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大,脱贫致富的脚步也越来越快。

2018年8月,炎陵脱贫摘帽。2020年,全县黄桃种植面积超过8万亩,近6万人进入黄桃产业链,近60%贫困人口通过种植黄桃实现稳定脱贫。

而现在,黄桃不仅改变了炎陵的贫困面貌,让炎陵走上乡村振兴的道路,更改变了乡亲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全县有微商6000多家,在网上注册的农产品网店300多家。不光卖黄桃,还卖竹笋、蜂蜜、食用菌、腊肉等。农产品变成了商品,农民变成了农商,从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发展变成了多元发展。过去满足于过小日子的山民,现在学会了如何避开产业同质化发展、怎样让产业转型升级……

“大姐,我来锄两把”

“大姐,我来锄两把。”黄诗燕走进菜园,对正锄地的妇女说道。

对方叫黄福香,是霞阳镇大源村村民。60来岁的她,锄起地来异常吃力。

她听不太懂黄诗燕说的普通话,依然自顾自锄地。

村干部用当地方言告诉她,这是县委书记,来村里走访调研。

黄福香一惊。

这时候,黄诗燕从她手中夺过锄头,娴熟地锄起地来。

这是2015年10月9日。

看到吃力锄地的黄福香,黄诗燕的第一反应是:她是不是身体不好,家里情况如何……脑子里蹦出一连串问号。

黄诗燕觉得,作为干部,要善于从细节入手,向实处着力。

黄诗燕一边锄地,一边和黄福香聊了起来。

“我看您锄地时很吃力,是不是身体有状况?”

“我有高血压和心脏病,不敢用劲。”

“哦!去医院看过病没有?”

“看过,属于慢性病,要长期吃药才行。”

“家里呢?”

黄福香指了指不远处的山坡,两间土坯房杵在那里。

“到家里看看。”黄诗燕把锄头放下,说道。

这时,黄福香沉默了。

黄诗燕知道她的心思,便说:“没关系,有什么困难,可以跟大家说,大家一起想办法。”

房子的大门两侧靠砖头塞着,四面透风。可以想象,下雨天一定会漏雨进水。屋内,除了两张简陋的木板床,几乎没有家具。

不是还有老伴吗?可是老伴身体残疾,干不了重活。

大源村是出了名的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十分贫困,而黄福香家是大源村最为偏远的一家。

黄诗燕明白了,为何黄福香家会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三十好几的小儿子为何还没能成家。

黄诗燕深知,要让这个家庭真正走出贫困,首先要让他们树立信心。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耐心细致地做工作,需要坚持不懈地鼓劲加油,更需要真正走入他们的内心。

说起家里这本经,黄福香的眼眶湿润了:“大儿子已经成家单独过,在县工业园区上班,但也只能勉强糊口。虽然村上照顾,让小儿子在村里当护林员,但这点工资还不够糊口。”

“大姐,您放心,一定能渡过难关的。”黄诗燕对黄福香说:“我也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知道贫穷的滋味。”

后来,黄诗燕每月都会准时到黄福香家来看看、坐坐,拉拉家常,干点农活。

渐渐地,黄福香一家对黄诗燕也不再生疏和拘谨,掏心窝子的话都跟黄书记说。

再后来,黄福香的小儿子到县工业园区上班了,他们一家住进了炎西村安置点。100平方米的新房里,不仅有新家具、新家电,还接入了网线。媒人开始上门说亲了。

黄福香知道黄书记很忙,所以从不给他提要求。

但有个事破了例。

“到了安置点,能不能分几块菜地?”搬到安置点前,黄福香怯怯地跟黄书记说。

黄诗燕笑了。

黄福香分到了6块菜地。

没成想,后来,这6块菜地成了黄福香对黄书记最好的思念。现在,只要走进菜园,挥起锄头,她就感觉总有股力量在帮着她。

这,只是黄诗燕日常工作中的一个缩影。在炎陵的9年里,黄诗燕先后实地调研了11个乡镇(场)、54个村。

可是,他也是丈夫,也是父亲。他实在是太忙了,哪怕是与妻子和女儿视频聊聊天,都成了一件特别奢侈的事情……

坐落在炎陵的酃峰是湖南本地的一座高峰。策源乡梨树洲村就在酃峰脚下,拥有酃峰、次生林、冰臼群和白水瀑等自然风光,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2012年“五一”刚过,黄诗燕就来到了梨树洲村,这是他第一次到这个村子。

沿着蜿蜒的溪流往前走,黄诗燕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住了。“这里发展旅游,具有天然优势。”他在心里喃喃自语道。

然而梨树洲村的现实情况,让他的心情沉重起来。

“我们村有两户人家开了农家乐。”村支书伍英华说。

“生意如何?”黄诗燕问。

伍英华低声说道:“别提了,没人愿意来。”

黄诗燕感到奇怪。

“电都没有,谁愿意来呀。”伍英华说:“村民也装了微型冲水式发电机,但要看河的‘脸色’,河里水量大电量就高,水量小电量就低,极不稳定。电灯泡都难以带动,更不用说其他电器了。不要说搞农家乐,就是生活都没了信心。”

黄诗燕有些震惊。

如何让村民振作起来?

“光精神上的鼓励不行,必须改变这里的面貌,让村民看到希望。”黄诗燕想。

如何改变?

先通电!

回到县里,黄诗燕立即与相关部门沟通,探讨梨树洲村通电的可行性。一番探讨后,得出的结论是:给梨树洲村通电可行,但需要花200多万元。

“为八十几号人,花这么多钱,不划算。”当即有反对声。

“改善百姓生活的民生工程,花再多的钱都值!”向来谦和儒雅的黄诗燕拍着桌子说。

“既是给村民通电,也是给他们输送信心,点燃发展旅游的希望。”黄诗燕继续说道。

黄诗燕的前瞻思维很快就得到了验证。

梨树洲村通电后,手机有了信号,电视有了节目,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

更重要的是,村民找回了信心。20来户人家开起了农家乐,有的还办起了竹笋加工厂。

现在,这里游客如织,村民们的日子,随着旅游的发展越过越好。

“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想说的,都可以跟我说”

“他是个聋哑人。”

听到这句话,黄诗燕迅速停下脚步,微笑着,面向他。

2013年1月21日,黄诗燕到霞阳镇坎坪村廉租房小区慰问困难群众。

聋哑人叫罗满庆,是特贫户。工作人员考虑到这一特殊情况,只安排黄书记跟他握个手,送去慰问金。

“我要跟他好好聊聊。”黄诗燕却说。

黄诗燕从包里掏出笔记本和笔来。只要有心,总会有交流的办法。

“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了?”黄诗燕在笔记本上写道。

罗满庆非常惊喜,接过本子和笔写道:“我叫罗满庆,今年49岁。”

“家里有几口人?”

“四口人。”

“在哪里做事?”

“在镇上打扫卫生,负责6个村民小组的卫生。”

“美丽炎陵,清洁家园,有你一份功劳。”黄诗燕写下这句话,然后伸出大拇指,送给罗满庆一个大大的赞。

罗满庆报以微笑。

“一个月能挣多少钱?”黄诗燕又写道。

罗满庆回应道:“一千八。”

“够花吗?”

“够了。”

“国家对残疾人有优惠政策和补贴,享受了没有?”

罗满庆微笑着使劲点头。

“希望你能克服困难,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用自己的双手去让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小区的人说,很少看到罗满庆这么高兴。

不是因为送来了慰问金,而是黄书记走进了他的心灵。

黄书记不光走进了聋哑人无声的世界,还走进了孤寡老人孤独的内心。

2017年4月9日,黄诗燕来到大源村谢长秀老人家。他一边紧紧地握着老人的手,一边拉着家常。

年过八旬的谢长秀,只有一个女儿,前些年女婿因病去世,女儿改嫁,留下一个外孙与她相依为命。

“您真是县上的书记吗?”老人认真地问道。

黄诗燕笑着,拍着老人的手,说:“您看像不像?”

老人笑了。

“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想说的,都可以跟我说。”黄诗燕说。

老人从自己嫁到大源村开始说起,说到以前的苦日子,说到现在吃的穿的用的,说到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还说到山村的变迁……

老人说着说着,笑了;说着说着,又哭了。

黄诗燕拉着老人的手始终没松开,他耐心地倾听着。

听着听着,黄诗燕的眼眶湿润了,他感受到了一位炎陵老人的质朴与坚强。

就这样,黄诗燕与老人交流了近两个小时。

这是多么美妙的心灵之语……

2020年11月18日,黄诗燕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2021年2月25日,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采访中,炎陵的朋友告诉我,黄书记在炎陵任职9年,在当地干部群众中广受赞誉,人们习惯称呼他为“好书记”“好同事”“好兄长”“好老师”……

这一个个“好”字,难道不是对一名共产党员的最高奖赏吗?(纪红建)

《 人民日报 》( 2021年05月27日   第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