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坚持“两创” 书写史诗)

海报图片为电视纪录片《摆脱贫困》《记住乡愁》《如果国宝会说话》、电视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海报。
  图①:电视剧《觉醒年代》剧照。
  图②: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剧照。
  图③:电视剧《功勋》剧照。
  图④:电视剧《埃博拉前线》剧照。
  图⑤:电视剧《在一起》剧照。
  图⑥:电视剧《山海情》剧照。

近5年来,一批具有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电视艺术作品不断涌现荧屏。这些作品艺术地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奋斗实践和精神历程,把中国故事讲得越来越精彩,让中国声音越来越洪亮。

回应时代关切

展现新时代发展成就和伟大实践

电视艺术作品是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理应自觉顺应时代潮流,回应时代关切,勇担时代使命,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展现“国之大者”,让观众切身感受到新时代的奋斗实践与社会发展。近年来,电视艺术把“反映新时代”作为重中之重,一批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主题主线的精品力作相继涌现。

电视剧《在一起》艺术地还原了抗疫中普通人的不凡壮举,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展现中国抗疫成就发挥了积极作用。《山海情》聚焦我国扶贫事业中东西协作、共同富裕的成功实践,彰显了脱贫攻坚进程中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功勋》深情讲述了首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感人事迹,让观众了解到功勋人物背后鲜为人知的艰辛过程和他们对社会发展进步的卓越贡献。《埃博拉前线》以中国援非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病毒过程为原型展开故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做了形象注解。

电视纪录片《摆脱贫困》通过真实再现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充分彰显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心战“疫”》全景式地记录了我国不平凡的抗疫斗争,深刻体现出中国人民从磨难中奋起的巨大勇气、鏖战历程。此外,阐释“一带一路”倡议的《“一带一路”上的智者》、反映我国近些年科技创新步伐的《大国重器》,以及展现“精准扶贫”战略的电视文艺节目《我们在行动》等,也都从不同维度书写了新时代的崭新风貌与发展成就。

紧扣时代脉搏、呼应时代召唤,用正能量为时代画像、立传、明德。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电视艺术工作者有责任承担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在全面准确把握新时代社会图景、文化风尚和时代精神的基础上,全面反映和生动展现新时代的新风貌、新气象,以一部部扛鼎之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代言。

彰显民族精神

表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奋斗与向往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传承民族根脉,弘扬中国精神,是新时代电视艺术作品的题中之义。

很多作品在革命烽烟中擦亮英雄形象、彰显信仰力量。电视剧《跨过鸭绿江》以全景式、国际化的视野,把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争搬上荧屏,彰显了中国人民钢少气多、以气胜钢的革命豪情和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电视剧《觉醒年代》展开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向观众展示了近代思想文化运动以及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觉醒。由《绝命后卫师》《绝境铸剑》《绝密使命》组成的“闽西红色三绝”系列剧,立足对闽西红色文化的整体性挖掘、系统性梳理、系列性开发和连续性创作,讴歌了无名英雄们赤胆忠诚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电视文艺节目《跨越时空的回信》通过邀请烈士后人写下跨越时空的感人回信的方式,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前行力量。电视纪录片《淮海战役启示录》通过回顾战争岁月的艰苦卓绝,表现共产党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忘回报人民”的价值追求。

不少作品在火热生活中描摹社会万象、描写奋斗人生。电视剧《大江大河》《最美的青春》《鸡毛飞上天》《装台》《安家》《小舍得》《三十而已》《我在他乡挺好的》等,或刻画时代浪潮中激情奉献的平凡个体,展现其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品格;或在直面现实中精准聚焦百姓关切,传递健康向上的正能量。电视纪录片《人间世》《巡逻现场实录2018》《城市24小时》、电视文艺节目《忘不了餐厅》等,聚焦医疗、养老、公共安全、邻里关系等民生话题,表现了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奉行人民至上、深植人民情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起强劲的精神力量。人民需要文艺,文艺也需要人民。电视艺术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一方面,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态度扑下身子找选题、挖素材,表现不同历史时期一代代中国人的顽强拼搏、不懈奋斗,让观众在津津有味地追剧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精神洗礼;另一方面,以精湛的艺术表达彰显深厚的人民情怀,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期盼,表现人民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讴歌奋斗人生,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弘扬中华文化

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承。近年来,一些电视艺术作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了中华文化之美。

在电视剧领域,《大秦赋》还原了先秦时代的独特文化氛围,让观众从跌宕起伏的情节中观览到战国时期的格局和气象。此外,《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长安十二时辰》《清平乐》等,也均以个性化的视角形象表现了我国不同时代的历史特征与风土人情。

在电视文艺领域,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节日,用电视语言生动讲述文化习俗的故事,发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电视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以“文化节目+戏剧+影视化”的方式,向观众展示蕴含古代智慧的典籍以及典籍背后的历史人物,诠释了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电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本草中华》、电视动画片《大禹治水》《丝路传奇》等,也都在汲古纳今中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打通古今脉络,架构起历史和当代的精神桥梁。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电视艺术工作者近年来的实践和探索,值得总结,值得点赞。

加强国际传播

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日益走入国际舞台的中心。在此背景和形势下,电视艺术作品应更有底气地讲好中国故事、昭示中国道路、提供中国方案、放大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自信包容的中国。

电视艺术作品成为海外观众了解和认知中国的重要渠道。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经验对世界具有重要借鉴价值,这为电视艺术创作提供了选题方向和发挥空间。电视剧《山海情》艺术地观照我国脱贫攻坚历程中的减贫策略,在海外一经推出,便在某视频网站上收获了超过1300万次的播放量。电视剧《在一起》取材自抗疫期间真人真事,生动呈现了我国的制度优势和中国人民的抗疫精神,不少海外观众边追剧边感叹:“我们看到,面对疫情挑战,中国人民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众志成城,共渡难关。” 纪录片《超级工程》等使海外观众增加了对中国的了解和钦佩,并提高了其学习中文的兴趣。

电视艺术作品在情感、家庭、成长等方面与海外观众建构精神交集。展现中国家庭观和亲缘关系的电视剧《都挺好》,在海外某平台上的总点击量超过5000万。传递出生命意识和人间大爱的电视纪录片《生命缘·来自武汉的报道》在海外播出后,观众纷纷留言:“武汉加油”“中国加油”。这些作品之所以广受海外观众的认可,主要在于回应了人类的普遍关切,从而得以突破不同文化语境和圈层的限制,产生情感共鸣和心灵共振。

电视艺术用富有民族特色的视听语言找寻“走出去”的新路径。中华传统文化为当代视听表达提供了丰富的底蕴支撑。电视综艺节目《朗读者》《国家宝藏》等亮相戛纳春季电视节,将富有中华文化底蕴和新颖创意的中国原创节目模式推向海外,不仅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也加深了不同国家间的思想交流和文化互动。此外,运用和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纪录片《本草中国》《记住乡愁》等,也都取得了良好的对外传播效果。

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电视艺术工作者将自觉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主动积极融入伟大时代,按照“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的原则,立足“高原”攀登“高峰”,把创新精神贯穿电视艺术创作生产的全过程,尊重和遵循创作规律和传播规律,用视听艺术语言,通过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人物和故事,努力为国家写史、为民族塑像、为人民立传。

(作者为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 易 凯)

版式设计:赵偲汝

《 人民日报 》( 2021年12月13日   第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