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肆虐,俄乌战争爆发:心理上如何面对?
新冠病毒和欧盟“家门口”的战争,还加上气候危机(尽管令人忧心的IPCC最新报告最近已热度下降),形势令人阴郁。乌克兰接下来还会上演什么?面对这巨大的不确定性,我们无济于事。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应对方式。我们身边,有些人感到极度恐惧(生无可恋,坐等核弹。。),有些人仍保持着信心,这两类人之间,则是或焦虑,或担忧,或疲惫,或乐观,或泰然自若的人。
布鲁塞尔心理健康协会主任Yahyâ Samii说:“人的心理状态是多样的,并非每个人都是同样的情况。”疫情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些人,造成失眠问题,形成一种能够放大先存问题的孤立感,有时甚至达到心理能够承受的临界点,需要外界的心理援助。乌克兰冲突可能引发额外的焦虑,但这种焦虑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所不同。“有些人面对各种社会经济困难长期处于艰难的心灵困境中,因此他们有更直接更即时的担忧。而对于其他人来说,社会环境本已不安定,这场国际危机又让形势雪上加霜,不少人开始对未来的社会和个人提出质疑。”
根据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师Laurent Belhomme,情况是类似的:”最近各种事件产生的焦虑是合理的。另外,我想这些事件之所以会对人们的情绪产生影响,是因为它们突然发生在长期疫情肆虐之后,虽然疫情让我们感到身心俱疲,但也对我们习惯的许多事情重新提出了质疑,并影响了我们对社会运作的看法。”
简言之,正如经常指出的那样,无论个人情况如何,从整体上看我们无疑在被削弱,尤其是我们中间的年轻人群体。Yahyâ Samii补充道:“我们有必要看到,新冠疫情之前还有许多年轻人在为气候变暖游行,而这些问题仍未得到解决。”这不是人类第一次面临危机,但Yahyâ Samii认为,与过去相比,不同之处在于:现在,我们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有清晰的意识。
对一切危机有清晰的意识,其代价是沉重的:这意味着得接受它给我们的情绪、思考以及无力感带来的重负。但同时,它也是一种力量,因为如果我们清楚面前的危机是什么,我们就能够竭力找寻解决办法。
如何重新情绪高涨?
Yahyâ Samii给出的第一个建议是:“和别人交谈,不要独自一人待着。”其次,“控制好浏览各种信息的时间”。有了社交网络和智能手机,一旦不注意,人们就可以从早到晚沉浸在坏消息中。“这会让我们处于迷茫、冷漠、恐惧,焦虑的情绪之中。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有时候应该跳出这些信息,和身边的人待在一起,把时间用在散步与同家人朋友聊天上,无论话题是这些危机还是日常生活中更加亲近的话题。也正是在这些交流中,我们最终找到未曾想到的解决办法。”
管理”psy.be”网站的心理学家Dimitri Haikin给出了同样的建议:不要不间断地看新闻以及“远离动荡”,换句话说:“摆脱我们感受到的全身的不适,通过大自然去寻找精神营养,毕竟大自然一位杰出的治疗师。重新建立社交关系,大笑,走出门,吃美食,分享美好的夜晚。这些都是被我们错过的事情,也会帮助我们有所好转。”
Laurent Belhomme提醒我们有关幸福的最基本的建议,如均衡饮食和休息,但最重要的是,“允许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和对自己有意义的事物,允许自己尝试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活出价值。例如,对于某些人来说,面对乌克兰难民的遭遇会感到悲伤与无力,那么采取具体行动帮助他们可以成为一种积极应对这些情绪方式。”
心理学家指出,焦虑本身并不一定是消极的:
这与恐惧类似,它有一个作用:让我们做出行动应对。也可以说,这种焦虑可能有助于我们让一切运作起来。我们不该立即扼杀焦虑,我们得把它当作一股力量,这使我们能够朝着更艰难的道路前进,相反过去我们并没有如此坚定的决心去涉足。平衡不只有在情况恶化时被打破,情况好转时也是如此。
有哪些集体反响?
Yahyâ Samii认为,除了个人反应之外,我们还得考虑到面对这些集体问题时集体反响。“我们不禁想到,随着全球变暖,一系列困难将会加剧。那么,可以找到哪些集体回应呢?有些人能够找到自身的解决办法,但很明显,我们不能再满足于每个人都能靠自己度过难关。”我们必须支持集体化的倡议,这些倡议涉及联合起来加强团结,还涉及因疫情而加剧的不平等问题。
还有人提出这些问题:“如何调整以便能够恢复平衡,使各种负担以更均衡的方式在社会各成员之间分配?需要援助人数持续增长的情况下,我们将能坚持多长时间来改善这种现状?”
Laurent Belhomme的观点与这些问题相呼应。他认为:如今,也许还有机会“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联合起来共同创造社会”。简而言之,即重新找回集体的意义。
他补充道,尽管危机接二连三,但面对俄乌冲突产生的负面情绪,“目前也有一种发展得极其好的团结意识”。“人们需要也希望给自己定位能够做哪些事,因为在价值观层面上,大多数人都认同这种暴力必须停止。我们能感受到一些让我们感觉良好的东西,即使这是一个悖论:能够朝着同一方向共同努力。开始行动,在行动中寻找意义。据他所说,这可能尤其能引起年轻人的共鸣,因为他们早已”带着这种需求和必要性”在面对其他挑战时开始走上这条道路,诸如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