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深秋,比利时也开始了供暖。街道上的树木依然郁郁葱葱,街上的行人则穿着不一:既有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摩洛哥移民,也有穿着T恤的仿佛生活在夏日的本地年轻小伙。
咖啡放在桌子上一分钟就会变凉,而嗡嗡叫的蚊子依然精神矍铄。温度是一个客观的数据,冬天是一个客观的季节,而对于是否寒冷以及如何应对寒冷,大家的观点则不尽相同。
“我还是怀念十多年前的时光,那个时候的冬天我们有很多地方可以滑冰。”如何看待即将到来的冬天?户外运动爱好者Rubben这样告诉我。
比起受全球变暖影响,如今低温3度高温10度的暖冬,让很多比利时人更怀念过往的冬天——那是有雪的冬天,那是可以在大西洋上进行速度滑冰马拉松的岁月。16世纪弗兰德斯画家老彼得·勃鲁盖尔就有知名的画作,该画作描绘了那时安特卫普市民冬季在斯海尔德河滑冰的情景。
对于深居内陆来自草原的我来说,家乡的冬天是一种仪式。每多穿一条秋裤,冬天的氛围也就重了一分。直到身边有同学开始出现了耳朵和手的冻伤,我们就可以称之为隆冬时节,之后就是腊八蒜、吃饺子、迎新年等一系列活动。
刚来到比利时的我也做好了一切御寒的准备,厚厚的棉衣、能够遮挡耳朵的俄式雷锋帽、略显笨重的棉靴……过冬装备可谓一应俱全。毕竟北纬51度的安特卫普其纬度值还是远高于我的家乡的。2021年的冬天是我在比利时度过的第一个冬天,一双匡威鞋、一条牛仔裤、一件卫衣伴我度过了整个“寒”冬。
“我的家乡太冷了,我来这里是过暑假的。”每当有室友看到我在屋子里穿着短袖短裤时,我总是这样和他们开玩笑。遥想自己在武汉上大学时舍友的冻疮,比利时的冬天对我来说不过是初秋。
对于大部分比利时人来说,冬天和夏天的区别并不大。不管阴天还是晴天,不管是数九暖冬或是炎炎夏日,他们都会坐在外面,吃着薯条、喝着啤酒、品尝着海鲜。对温度敏感的人,特别是老人,或许会在冬天穿一件大衣。可是如果你走进大学校园,你永远无法通过穿衣多少去判断现在的季节,因为年轻人从春到冬的衣服是大同小异的。课间休息时,他们更是会大口大口地喝着教学楼里冰冷的直饮水用来解渴。
相比起同纬度的其他地区,西欧的冬天并不冷。初中地理课本上讲到,欧洲西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气候温和湿润。事实也确实如此,经历极端天气较少的欧洲人对于过冬似乎并不那么敏感。冬天意味着圣尼古拉斯节,意味着去阿登山区徒步看雪,意味着去人造冰场滑冰,意味着穿着冲锋服迎接随时来临的冰雨。至于暖宝宝、秋裤、喝热水对于大多数比利时人来说则是完全超纲了。
“夏天要吃青口贝,冬天要吃炖牛肉”。比利时的国菜之一是Stoofvlees,直译成中文就是炖牛肉。老一辈比利时人喜欢冬天就着薯条吃着炖牛肉看着窗外的雪花飞舞。随着气候的变化,以及素食主义在西方社会的盛行,很多西欧年轻人觉得吃牛肉不健康。同时他们也觉得如今的冬天不再寒冷,也不需要通过吃牛肉来取暖了。全球变暖对于比利时人的生活方式带来的是系统性的影响,取暖的需求度早已大不如前。
“几年前冬天我去香港度假,本来想着去那里避寒。结果到了以后发现,那里的人在屋子里都穿着棉袄戴着棉帽,即使这样很多人还要坚持打开窗户通风,香港的冬天可比比利时的冬天冷多了。” 安特卫普大学教授Dieter这样描述自己中国南方的冬日经历。
比起季风性气候,受大西洋影响的海洋性气候让欧洲的冬天显得和春秋两季并无太大的差异。在比利时,人们比较担心的是春季的暴风,那会带来大雨和冰雹,以及交通的瘫痪。
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不把冬天当成一回事儿。住在学生公寓里的我,经常会和其他学生讨论比利时的天气。
8月份的比利时对我来说依旧是炎炎夏日,而我的肯尼亚室友Geoffrey已经开始在屋子里穿起了卫衣。他对我说,比利时的夏天都这么冷,冬天还不知道要怎么办。来自印度尼西亚的Fitri则怀念着雅加达湿热的天气,比利时对她来说同样寒冷,因此整个冬天她都在熬汤炖肉以此来驱寒。比起对于温度的敏感,南欧人则更怀念阳光。来自西班牙巴伦西亚的Sofia喜欢坐在餐厅的暖气旁,吃着华夫饼喝着热咖啡,看着外面的阵阵细雨。
“这里的冬天天黑得太早了,我得多晒晒太阳,虽然其实我也看不到什么太阳。”在比利时的冬天,经常下午不到四点就开始天黑了。日照时间本来就短,外加阴雨连连,比起能够接受的温度,缺乏日照带来的情绪上的影响才是西欧地区人民过冬的头号敌人。
不同国家的人对于冷的概念是不尽相同的,他们家乡的气候环境、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都决定着各自对于“冷”的定义。“众冷难调”之下,房东也很为难。和国内北方地区的集中大型供暖不太一样,欧洲大部分的暖气是对接入户的,同时在温度上也可以进行调节。基于成本的考虑,我的房东要求我们在冬天不得把暖气的温度调到21度以上。随着能源成本的升高,我的房东Josef也很无奈地跟我说:“我不想这样做,但是我也要生活,从今年九月起,我开始房租要涨了,每间屋子涨10块钱的月租。”
在移民众多的安特卫普,总会遇到一房难求的情况。不过虽然如此,大部分的房东都没有涨太多的房租。另外一位房东Ratif手头也有很多屋子要出租,对于即将到来的冬天,他则显得十分敏感。为了防止租客滥用暖气,他给每一个暖气安装了计量表。
“外国的学生很聪明,他们知道过量使用暖气需要付额外的费用,所以他们就会买电暖器,但是这样会造成电费的上涨。为了降低能源消耗,我也给每个屋子安装了单独的电表。没办法,政府在三令五申号召全民省电省气,而且电费和燃气费确实是有点高了。”
Rubben住在安特卫普市区,他有一座独门独院四层楼的小房子。前几天刚拿到2021年账单的他大吃一惊。
“往年只需要300多块钱,今年一下子涨到了1200块,太可怕了。”为此,他的解决办法是把空下来的屋子租出去,让更多人和他一起分摊这笔费用。
对于大多数的比利时家庭,能源价格的上涨对于他们的生活冲击其实就是Josef的那每月10元的差价。他们每周可能会少吃一次寿司、少看一场音乐会或者修改假期旅行目的地。电费升高,燃气费暴涨,但目前一切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正所谓开源节流,在号召全民节能的同时,政府也在发放着“过冬补贴”。我有一个朋友机缘巧合因为晚退房了一个月,就收到了400欧元的冬补大礼包。
比起收支还算过得去的家庭,能源价格的上涨对于企业,特别是餐饮、酒店和超市的影响是巨大的。尽管有政府补贴,很多小本经营的薯条店和面包店在经历了疫情和能源价格上涨的连续打击下最终选择关门大吉。
在安特卫普,大街小巷充满着店铺转租或者出售的广告。在比利时开设多家连锁超市的老板Jerry对我说,先是疫情后是战争,他的超市需要仓储,能源的消耗是24小时连轴转的,今年的能源费用已经是去年的十倍了。
但是路还要走,生意还要做。面对着能源价格的飞涨,老板们还是希望能够通过吸引更多的客人增加消费来维持生计。Jerry告诉我,虽然能源价格水涨船高,但是他还是计划在年底把自己新筹划的餐厅和酒店开起来。“政府对企业确实有补贴,也可以申请贷款,但是我觉得现阶段还没必要,我们还撑得下去。”
在争议之中,欧洲最大的花灯节将在今冬登陆布鲁塞尔。与此同时,圣诞市场上,布鲁塞尔还会秉承一如既往的传统,建造起室外冰场。
一系列活动必然会带来大量的能源消耗。不过很多老板认为,经历了三年的疫情,比起勒紧裤腰带在家里面省电省气,欧洲生意人现在更多的想的是怎么让顾客去花钱。(本文曾在《看世界》杂志发表)
【范谈-专栏】欧盟首府:独一无二的布鲁塞尔
【范谈-专栏】没车没房没工作 比利时的中年人如何定义“躺平”?
【范谈】专栏作者:范一骥 旅居比利时,《看世界》杂志专栏作家,布鲁塞尔移民博物馆项目策展人,安特卫普大学中欧文化策展人项目毕业生,吉林大学人类学硕士,对欧亚地区的民族、宗教、 文化风俗颇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