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开放谈)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近年来,中国持续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一系列金融对外开放政策举措落地实施,助力加快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金融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出台《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等条例,探索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机制,取消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人身险领域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取消企业征信评级、信用评级、支付清算等领域的准入限制……金融开放步伐蹄疾步稳。

随着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与日俱增,更多国际金融机构在中国市场落子布局。目前,境外24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均在内地设有机构,境外40家最大的保险公司已有近半数进入内地。外资机构深度参与内地金融市场,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金融开放惠及自身,也利好全球。一方面,为全球投资者提供高成长性资产配置机会。截至2024年,外资持有境内股票余额资产为2.9万亿元人民币,是2013年的8.5倍;持有中国债券达到4.2万亿元。另一方面,促进全球贸易与产业合作。截至2024年末,人民币位列全球第四位支付货币、第三位贸易融资货币。截至2024年末,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覆盖185个国家和地区。

金融高水平开放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内在要求和鲜明特征。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经验表明,扩大对外开放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和重要保障,是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面向未来,仍需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

应深化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有序推进金融服务业和金融市场高水平开放,进一步完善金融领域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坚持以市场驱动和自主选择为基础,持续完善跨境人民币政策,优化人民币清算行全球布局,推动离岸人民币市场健康发展。支持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统筹推进跨境人民币和外汇管理改革,提升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水平。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引导外资更多投向金融薄弱领域。

当前,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地缘政治局势错综复杂,国际金融市场波动风险较高,全球经济平稳增长面临一定挑战。这就需要强化底线思维,提高风险防控水平,统筹好金融开放和安全。进一步提升开放监管能力,加强跨境风险监测和分析预判,加强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不断完善金融安全网建设。

(作者为中国银行研究院中国金融团队主管 李佩珈)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4月15日 第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