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谈-专栏】 一不小心在比利时历史文化遗产里摘了一天苹果

1小时的漫漫征程
10月1日,初秋时节,我和Wim一大早就伴着月色就赶到了安特卫普火车站。
“我以为你起不来的“
确实,起大早对我来说是十分艰难的,不过对于深入比利时农村去干农活,我却充满期待。
从小在钢筋水泥城市长大的我对于农村的认知就是,爬树、抓蛐蛐、坐在炕上吃羊肉饺子。不过种种原因,我已经多年没有去农村了,除了传说中高薪看葡萄园的暑期工作,对于欧洲农村我更是一无所知。

比利时全境3.05万平方公里,3小时内足以让你贯穿整个国家的南北两端。如此的国土米纳吉也决定了比利时人的出行空间半径。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而言,超过1小时的路程就算是远行了。从安特卫普到布鲁塞尔,再从布鲁塞尔转车,再转车,经过了将近2个小时,我们来到了比利时东佛兰德斯小城佐特海姆。Wim告诉我,他的朋友黑尔特会来接我们。

短暂的等待后,一辆面包车朝我们开来。从车上走下来一位60岁出头的老头,他胡子斑白,个子不高,身材也不强壮,但却可以看得出他身体很结实,如果用一个汉语词汇来概括,那就是“庄稼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去摘果子的庄园主人黑尔特。黑尔特看我荷兰语不太好,就尝试用英语和我交流,在了解了我的基本情况之后,他开始向我介绍起了自己的庄园。这个庄园是他祖上世代居住的地方,在他的父亲去世之后,他的弟弟想把庄园卖掉,他则希望留下这个庄园,因为那是他成长的地方,在这里有着他和自己父亲的美好回忆。于是,每逢节假日他都会和妻子来这个庄园住一住、看一看。

文化遗产庄园

半小时的车程以后,我们来到了黑尔特所居住的城市海尔泽勒。在比利时,城市和乡村的差异并不明显,很多时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农村在这里是一个自然概念而非是户籍制度的划分方式。所谓比利时的农村,就是有着更多更大田野和果园的城市。我们驱车来到了距离市中心3公里处的Winkelstraat,直译成中文就是商店街。虽然名为商店街,可这里并没有商店。黑尔特告诉我们,之所以叫商店街,是因为早期这里是一条家具街,人们趋之若鹜的来这里购买家具,因为客流量大,因此获得了商店街的美誉。如今随着大型卖场的发展,这里既没有家具也没有商店,有的是鳞次栉比的独门独院的房子,在房子的后面,家家都有一片果园或者牧场。
黑尔特自己住的房子不大,但却很精致。他告诉我们,这里的所有家具都是他父亲亲手打造的,不光是木质家具,就连精美的灯罩也是出自父亲之手。走进餐厅后,黑尔特的妻子马丁正在为我们准备着早餐。农场女主人骄傲的向我们介绍着桌上的食物,无论是美味的羊奶奶酪还是爽口的草莓酱亦或者是颇有嚼头的猪肉干都是他们自己做的。从厨房到客厅,他们都用柴火作为燃料,而生活用的木头也是黑尔特劈来的,在柴火炉上面,则有热气腾腾的咖啡。秋天比利时的早晨潮湿而又清冷,两杯咖啡下肚,我们换上皮靴,走进农场。

比利时的田间地头
在比利时,除了夏季,大部分的时间了要么是绵绵细雨、要么是狂风骤雨、要么是倾盆大雨、要么是来去匆匆的阵雨。不过今天我们是幸运的,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伴随着大西洋刮来的阵阵秋风,是谓秋高气爽。相比于大庄园,黑尔特的庄园面积也不算大,一个足球场面积大小的庄园里种着四棵苹果树和两棵梨树。在羊群的咩咩声中,我们开始了秋收的工作。
四个苹果树虽然不多,但是对于三个人来说工作量已经是足够大了。黑尔特说,这些苹果会被送到村里另一个朋友家做成苹果汁,之后分享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们。就这样,我们将烂的苹果扔到草堆里,好的苹果放入袋子中,没有瑕疵的苹果和梨则单独放在箱子里直接食用。

男主人上树摘水果

第一次摘苹果的我充满着快乐。地上的苹果和梨捡完以后就要用梯子去摘了。黑尔特告诉我,由于物种入侵,欧洲现在有一种没有天敌的大黄蜂,他们热爱梨的味道,因此摘梨的时候我们要全副武装以防被蜇伤。不知不觉中,远方的马丁拿着铃铛朝着我们发出叮铃叮铃的信号,午饭时间到了。
和早餐一样,中午饭依然是奶酪、果酱、面包、沙拉。Wim用荷兰语和黑尔特夫妇唠着家常,而黑尔特则和妻子马丁用法语交流着一些家庭琐碎,时不时的他们又会用英语问我一些关于中国的问题。荷兰语法语并行,英语德语偶尔出现,这就是比利时的生活日常。

作者跟着一起忙乎

比起上午的阴晴不定,下午则是一个艳阳天,带着午餐后的丝丝倦意,阳光下我们继续劳作着。马丁也加入到了我们队伍中来,她搜寻着地里好吃的野菜,告诉我二战时期她的爷爷奶奶曾经用坚果做面包,热情的给我科普着农业知识。
比起上午,下午我们更多的时候我们要等上梯子去够高处的果子。农场主黑尔特矫健的爬上树顶,专业的挪动着梯子。匆匆忙忙见,夕阳初现,三棵苹果树和两棵梨树也都被我们摘的干干净净了。黑尔特走告诉我们,“你们这一天干的很好,很辛苦,这些苹果和梨都是你们摘的,想拿多少拿多少”。
“欧洲人”的时尚晚宴

女主人在准备晚餐

除了大大的庄园,农场里还有一个大型的木材加工厂。黑尔特告诉我,这里曾经是一个教堂,后来废弃了,到了祖父那一代就改成了木材加工厂。回到餐厅,马丁正在为我们准备着晚餐,而餐桌上早已摆好了装饰的花朵。在马丁准备晚餐期间,黑尔特则带我走进了他的酒窖,在这里他放着数十种比利时啤酒。黑尔特告诉我,在比利时几乎每一个村庄都会有自己的啤酒,即使每天不重样,想把比利时所有类型的啤酒都尝遍也需要10年的时间。就这样,我选择了一款当地产的啤酒。相对于国内高产量大市场的啤酒,比利时的啤酒就像这个国家一样,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特色。有的啤酒清冽酸爽,有的啤酒则醇厚甘甜,不同的啤酒所需要准备的杯子也不同。黑尔特看我选择了一款当地产的啤酒,就给拿来了一个高脚啤酒杯。我期待的晚宴是牛排沙拉,而马丁则更喜欢吃“农家饭”。开胃菜是蒸土豆,之后是苹果泥,随后是水煮梨,马丁将今天的收获做成了美味的晚餐,最后一道菜是素肉。马丁告诉我,在欧洲现在大家崇尚素食,大家觉得吃肉既不健康也不环保。因此,越来越多的欧洲中产家庭开始了素食之路。回想起我在比利时的一年时光在这里,我几乎找不到当地人和我一起约出去吃烤肉的。

炉火旁的发现
晚饭过后,吃着黑尔特夫妇自制的胡萝卜蛋糕,喝着热腾腾的咖啡,坐在柴火旁,我们开始聊起了过往的故事。我向他们诉说着内蒙古大草原的美景、音乐和美食,他们则向我展示了自己做的纪念册。纪念册上是关于黑尔特父亲一生所加工制作的各种精致的家具。黑尔特的父亲生前是比利时很有名的木工,在村子里也备受尊重,除了精湛的木工技艺,他更是因为自己的农场而成为了比利时东弗莱芒省的名人。别看这农场不大,但早在17世纪,这个农场就已经出现了各类文献和地图中,因此该农场也成为了比利时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得知自己在如此古老的一个农场上工作了一天之后,我自己也是深感激动。黑尔特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无论是他的祖先还是他,他们的生活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天亮了吃面包喝咖啡,种树、放羊、伐木,太阳下山坐在壁炉旁烤火。

就这样,我们四个人在炉火旁漫谈着生活。看大家困意渐长,我们也就要向主人道别了。临行前,黑尔特则告诉我,“你今天干的很好,很辛苦,这是一点心意,你拿好”,白吃白喝体验欧洲农村生活已经让我心满意足,没想到还有小费可以拿。
本以为是去帮农民摘苹果、干苦力,结果却是满载而归的一天。带着温馨与美好的回忆,茫茫的夜色中,黑尔特开车把我们送到了火车站,比利时历史文化农场一日游到此结束。(本文曾在《看世界》杂志发表)
【范谈-专栏】欧盟首府:独一无二的布鲁塞尔
【范谈-专栏】没车没房没工作 比利时的中年人如何定义“躺平”?

范谈专栏作者:范一骥 旅居比利时,《看世界》杂志专栏作家,布鲁塞尔移民博物馆项目策展人,安特卫普大学中欧文化策展人项目毕业生,吉林大学人类学硕士,对欧亚地区的民族、宗教、 文化风俗颇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