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专家兔年说兔:久伴国人,时带祥瑞

新华社杭州1月21日电(记者冯源)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活泼可爱的小兔子是如何走进我们的生活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兔子又有什么寓意?

“在国内的一些新石器时期的考古遗址里,考古学家就发现过兔子的遗存。而在甲骨文里,‘兔’字就出现了,表现出兔子大耳朵和短尾巴的特征。金文延续了这种方式,甚至有的金文直接就画成兔的样子。现代的‘兔’字的雏形始于小篆。”浙江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石超说,中华先民对兔子的形态和习性早有观察和记载,不过当时的兔子应该是野兔。

国内家兔的起源目前有本土驯化、外来传入以及“本土驯化+外来传入”三种说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是,至少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古人就开始饲养驯化野兔。石超说,像秦汉时期的皇家园林上林苑里就饲养了“狡兔”,汉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在如今的河南商丘营建了“梁苑”,里面也有“走兔”。

在中华文化的重要文献中,兔子也有大量记载。石超介绍说,在《诗经》《礼记》《韩非子》《战国策》等典籍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兔子的形象,像“守株待兔”“狡兔三窟”等典故更是深入人心。在最早完整记录十二生肖的王充《论衡》中,“卯兔”名列其中。

“自然界中的野兔多为灰或黑色,白兔比较罕见,因此,古人视白兔为祥瑞之兆,是君主仁德的体现。”石超说,在原始的阴阳观念中,兔属阴,同时兔子又是生育力旺盛的动物,因此,兔神曾被视作生育保护之神。加之兔子性格温顺,惹人喜爱,因此,在不同年代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瓷器以及绘画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兔子的形象。像不少古画中,兔子是与谷穗画在一起的,寓意“多子”。

“月中玉兔”是国人熟悉的传说。石超说,这一传说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在《天问》中写下过“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的诗句。其中,“夜光”指月亮,而“顾菟”传统上指兔子。这与古人观察月亮,觉得上面的阴影像兔子和蟾蜍有关。但是随着时光推移,蟾蜍逐渐退隐,到隋唐以后,月宫里的动物往往只有兔子了。


图为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一枚唐代月宫镜,镜中的玉兔在辛勤地捣药。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