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评:习近平与安倍分别致贺信,这场会议什么来头?

W020191125602779976880.jpg

11月25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东京同日本外相茂木敏充共同主持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首次会议。图为会议现场。(图源:外交部官网)

11月25日,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首次会议在东京召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分别致贺信,对于该会议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本次会议是对于中日两国领导人重要共识的一次具体落实。6月27日,习近平在大阪会见安倍时指出,赞同年内启动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双方要拉紧人文纽带,加强两国青少年交流,促进两国民众相知相亲。”

事实上,人文交流在对外关系中并不少见,但形成“机制”特别是冠以“高级别”定性的着实不多。此前,中国只与俄罗斯、美国、英国、欧盟、法国、印尼、南非、德国、印度建立了九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在这一机制引领下,高层支持、官民并举、多方参与的中外人文交流格局逐步形成,并在交流实践中不断完善。

“本次会议上达成的8项重要共识,实际上是提出了中日两国未来一段时间在人文交流领域的具体战略目标。”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陈友骏认为,“相互支持办好2020年东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这一共识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个亮点,实际上也是在中日关系未来3-5年规划中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双方确定2020年为“中日文化体育交流促进年”,将为促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提供宝贵机会。

此外,“均衡扩大两国人员往来,争取尽快突破1500万人次,同时办好中日旅游论坛”这一共识也备受关注。2018年以来,中日关系重回正轨,在基本盘稳定的背景下,正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在该背景下,进一步壮大两国人民文化纽带、拉近两国人民感情纽带,具有格外特殊的意义。通过双方共同努力,“突破1500万人次”的目标并不遥远。

推进影视、音乐、动漫、出版等文化产业合作及高水平艺术团交流互访也成为会议的重要共识。不难联想到数月前,日本经典动画电影《千与千寻》在中国的成功首映,票房狂飙4亿人民币,可见中日人文交流需求之巨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推动下,相信两国将在文化产业合作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通过落实会议重要共识,把改善发展关系的意愿转化为社会各界的行动,是夯实中日两国民意基础的必由之路。人文交流相对政治而言是一个低敏感领域,但其影响力大且涉及的范围更广,能够让两国人民获得实实在在的福祉。2022年将迎来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50周年,2023年将迎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中日关系发展面临重要的机遇期,深化包括人文交流在内的各领域合作,也是立足长远大局、构建新时代中日关系的应有之义。(海外网评论员 栾雨石)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点击“海外网评”,读懂中国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