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意更动人(记者手记)

在南丹采访的几天,我遇到了几拨到访的客人:广西民族博物馆纪录片巡展的工作人员、广西民族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的师生、来自伦敦大学的人类学博士生。他们中的有些人已不是第一次来南丹。被问及对这里的印象,他们不约而同用了“动人”一词。

的确,这是一片动人的土地。这里的山水动人,风光旖旎,徐霞客也曾在此流连忘返,赞其为“粤西第一奇胜”。

更动人的是这里的人文风景。

南丹县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等1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3/4。在这里的每一天,都能感受到各民族人民之间彼此尊重、守望互助、携手共进的情意。这种情意渗透在各民族扶贫干部、群众对白裤瑶群众的悉心帮扶中,这种情意已在里湖乡王尚小学的孩子们心底生根、萌芽,这种情意在人们对白裤瑶文化的欣赏与保护中流淌……

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多彩而珍贵。为了保护和传承白裤瑶文化,许多人默默坚守,不懈努力,他们中既有非遗传承人,也有文化工作者,更多的是大石山区里普普通通的瑶族群众。白裤瑶的文化基因在一个个生活细节里存续、延绵:那是妇女手中五彩丝线织就的花纹,是“勤泽格拉”中深邃悠远的鼓音、气势宏大的鼓阵,是在孩子们手下飞速旋转的陀螺,也是白裤瑶人口耳相传的细话歌。

更让人感动的是,白裤瑶人在坚守的同时,努力跟上时代的脚步,他们学习、创业、走出去,为追求幸福生活而奋斗。

在白裤瑶群众的新家里,孩子的奖状总是被张贴在最显眼的位置,它们被视为一个家庭的荣耀,也折射出白裤瑶人教育观念的改变。白裤瑶孩子们的身上承载着这个民族的希望:通过教育改变一代人。这些孩子既与父辈一样,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对本民族文化充满自豪,又与父辈不一样,他们成长于新时代,接受现代化的教育,为自己积蓄看世界的能力。(尹 婕)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8月29日   第 03 版)